“临时工”上阵、只需视频培训?核酸采检人员需求大增更要严管
在多个招聘APP上,第一财经记者以求职者身份检索北京地区“PCR检测员”的招聘信息时发现,第三方检测机构给予的月薪一般为1.5万~3.5万元之间(包食宿),每日标准的工作时长为8小时,超出时长可额外增补加班费。其中,绩效工资与实验室检测样本管数挂钩,样本量越多,绩效越高。
在用人标准方面,迪安医学、谱尼测试等机构在招聘时均提到,拥有PCR证书或者检测士证书为硬标准。但也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称,若同时拥有PCR检测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也可纳入用人考虑范畴。
所谓PCR上岗证,即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培训证,当报名者经省临检中心理论考试和实验培训合格后,即可取得该证书。和检测士考试相比,PCR报名的学历、专业门槛更低,且无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一年的限制。
“检测人员缺口还很大,尤其是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地区都将省级培训延期了。这意味着一些有意愿从事该检验工作的人士,因无法前往省临检中心培训,难以取得PCR上岗证。”上述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称。
其中,在江西、四川等省份临检中心的官方网站上,开设PCR培训班的更新日前还停留2020年。
在此背景下,第一财经了解到,一些检测机构开始将核心检测人员与实验室辅助人员分开招聘,辅助人员无需持PCR证件;另有不少规模较大的检测机构还开始制定、承接PCR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充实检测能力。
“接受无行业经验者,可做储备培养。”某第三方检测机构人事在BOSS直聘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提到。
加强全链条人员监管
现阶段,使用PCR技术的核酸检测被视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采、送、检、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人为疏漏,均可能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乃至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
“采样不标准,可能造成口咽拭子没采集到标本,出现假阴性,而检测不规范、不熟练,则可能产生假阳性或者检测时间超出时限等问题。”一名地方疾控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4月以来,全国更多一二线城市加入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队列,从检测频次来看,这些城市大都要求市民48小时~7天一检。更多的采样检测任务意味着更多的采样检测人员需求。仅以检测人员为例,根据东吴证券测算,如果所有二线以上城市进行48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则日均的检测能力需要达到 5.05/2=2.525亿管。截至4月中旬,中国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总数接近15万。如果假设技术人员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而线性增加,则2.525亿管/天所需的技术人员为73万人。这就意味着常态化核酸检测在二线以上城市的推广有望新增就业58万人。
但随着新就业采样检测群体规模的扩大,客观上也增添了医疗机构的管理难度,并对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带来挑战。加强全链条人员资质审核、工作监管和各个环节的人员配合迫在眉睫。
根据前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通知》,在采样环节,要加强核酸采样人员的储备和培训。有采样人员均应当经卫生健康部门规范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参与核酸采样工作。
当前,部分职业教育服务公司在培养核酸采样员时,采用线上学习、线上考试的模式。对此,通知还明确,“不得以视频培训代替实践操作培训。”
在检测环节,《通知》称,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管理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有关规定,严格检测机构和人员审批准入。检测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经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核酸检测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也曾公开表示,要加强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对每一家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准入监管,强化技术人员资格考核,不断健全准入登记,确保进入的机构、人员符合资质要求。
事实上,在去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建立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检测人力资源信息库的通知》就提出,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实验室开展新馆病毒核算样本采集、检测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应当纳入信息库管理。
根据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核酸采样检测人员应当在到岗1周内登录国家临检中心网站完成个人信息录入,经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员初步审核后,再提交省级临检中心进行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