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更名的背后,是民办教育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变
2018年9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小学生们陆续走进校园。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金贻龙 周缦卿
编辑|朱弢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称“北京教委”)公示的《2022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名单》中,北京世青学校校长助理李猛注意到,自己学校的名称已经没有了“国际”二字。“现在学校名称不能再和‘国际’沾边了。”他说。
李猛所在的学校从2001年建校至今,逐渐发展成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招收中外籍学生,生源稳定。
这种变化并不出人意料。一年前的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称“两办”)就已印发《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国际”“全球”等字样;不得包含公办学校名称及简称;严禁引进境外课程及教材开展教学。
这意味着,面向中国籍学生的民办“国际学校”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并面临着一系列合规调整。2022年3月29日,北京市朝阳区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宣布,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这是《意见》出台以来,北京市第一所宣布更名的“公参民”学校。
当日,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清森学校是清华附属实验学校管理的清华附中一体化合作学校之一,本次更名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及北京教委的号召。除了校名变更,学校延续原有的办学管理及内核,包括办学管理主体、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办学理念。
《财经》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一年来,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余座城市,有超过100所民办学校更名,其中,近半数学校的原名称涉及“国际”“双语”“中英文”等字眼。
此外,《意见》还要求,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受新政策影响,此前未获得办学许可的国际化学校只能宣布停招、停办或分流学生。
过去几十年,无论是逐步放宽的政策环境、中国家庭日渐宽裕的经济实力,还是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追求,都为各类国际化学校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根据教育行业服务平台 “新学说”的研究,中国的国际学校数量从1999年的86所增加到2019年的861所。
在民办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褪去“国际”标签,众多国际化学校又该如何续写新故事?
讨论声中,有人认为,新的改革有利于规范办学,促进民办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也有人担忧,随着政策趋严,国际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乃至行业生存空间都将受限。
李猛看来,“这个市场还是够大的,你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得按规定办学”。相比过去追求规模效应,他认为,一些办学者未来可能会减缓开分校的计划,“小而精”“本土化”或许是国际化学校转型的方向。
国际学校更名的背后,是民办教育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变。
褪去“国际”标签
“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力度和范围空前。” 谈及这一轮学校更名,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表示。
北京教委公示的《2022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名单》显示,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学校。另据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4月12日做出的行政许可,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腾飞学校。
从更名方式来看,以上两校均褪去了“国际”标签,区域特征则继续保留。
上述名单中,共有八所学校已更名,这当中,除了更名后的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原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中学),其余七所均原为国际学校。
“这些学校应该都是最近一年内更的名,我们的更名还没有彻底完成,还在走程序中,很多学校也都是这种状态。”5月18日,李猛对《财经》记者表示,除了向教委提出申请,还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
中国对民办学校名称此前已有要求。2017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登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从名称规范上来说,该通知与两办2021年5月印发的《意见》类似,只不过,前者针对的是营利性民办学校,后者则指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