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原因,胡胜所在的城市不能按计划举行一年一度的全球年考,AP主办方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还宣布,不提供网考和补考机会。看到这个消息时,他有些慌乱,因为再过几个月,升入高三的他就要开始申请国外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现在他还在准备托福考试。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读国际化学校就是为了出国留学,不过最近一两年,这一观念似乎有所改变,“双轨制”办学模式也被一些学校提上日程。所谓“双轨制”,即一所学校同时拥有高考和留学两种升学通道。
目前,具备“双轨制”办学经验的学校还不算多。根据“新学说”近期的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所民办学校采用了“双轨制”,绝大多数学校将分流的时间定为高中阶段。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下称“新府学”)高中部校长刘燕海判断,国际化学校正面临着转型,今后,“双轨制”可能成为趋势。
新府学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双语学校,招收中外籍学生,采用小班制的教学形式。据该校官网介绍,高中部包括美国国际高中班、加拿大国际高中班、英澳国际高中班等七种项目。不过,随着《民促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从2021年9月开始,该校开始推出“双轨”课程,首期招生面向高一新生。
“只要学生参加国内的高中会考,就已经具备申请国外大学的水平和资格,如果继续参加高考,申请国外名校的可能性更大。”刘燕海曾在一所美国大学国际课程项目担任中国区校长十年。他注意到,申请国外大学的中国学生当中,很多都参加过高考,回国后的这些年,他发现在一些公立中学,尤其是发达地区,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参加过高考。
早在2008年前后,刘燕海就提出了“让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很丰富,其难度并不亚于国外课程,国外大学也承认中国高中的教学体系,因此不必拘泥于全盘引进国外课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下称“西外”)校长林敏觉得,“真正的双语人,要做到既认同中国文化,同时又要有世界眼光、胸襟和格局。”他是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后又去国外读硕士、博士,然后留在国外大学工作,一待就是20年。
经历多年摸索,西外对高中课程进行了创新。林敏介绍,考虑到学生在八九年级就要开始规划将来的发展方向,学校进行了理科大类(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融合,并开设理科大类课程融合班,在这背后,是教师根据国内课程知识点和AP、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英国高中课程)等国际考试知识点进行的重新编排,如此一来,学生既有底气参加高考,也不耽误申请国外大学。
对于走“双轨制”路线的学生,新府学除了在中国高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外语教学,将语言标化及应用课程、双语学科课程两部分作为补充,还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
刘燕海对“双轨制”有信心,不过他也认为,这种模式对于师资的专业度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要想普及开来,还有一个过程。“现在家长们还在犹豫期,就看谁有能力去说服家长,一切靠效果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