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芦山6.1级地震观察:无房屋整体垮塌背后的近十年防御
2013年“4·20”地震时,之前补好的裂缝又裂开了,鉴定之后,主体结构依然没有大的问题,再次把缝隙补上,并由政府统一加固处理。当时她就想,可不能再来大地震了。9年后,地震又来了。
这一次又把裂缝震开了,她感觉缝隙比以前更大一些,“政府已经打电话统计了,还要等安全鉴定结果。”她觉得,这次还是需要加固。
6月2日,澎湃新闻在宝兴县沿江路看到,一个数十年前的老小区单元门口,已经贴上“可以使用”标识。
四川省地震局称,这次地震即使在震中地区,房屋也大多整体完好,没有出现整体垮塌情况,主要表现为墙体裂缝、抹灰层脱落、梭瓦掉瓦等破坏现象,人员伤亡也很少。
地震后宝兴沿江路的老建筑依然未受大的影响
标示为“可以使用”的房屋
该局认为,这得益于“4·20”芦山7.0级地震灾后,四川地震部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与地震灾害风险调研工作,为当地房屋建筑和经济布局、城镇规划、国土利用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避免了像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被地震断裂带撕毁的情况出现。
例如,雅安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新建、改建工程均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少量房屋由于修建年代较久远,对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也按照风险普查要求进行了抗震加固。
宝兴县城经鉴定为“禁止使用”的房屋
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员表示,历次地震经验表明,房屋设施抗震能力直接决定地震灾害损失程度,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是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据该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起,四川启动实施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全面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5月,四川累计审核入库工程数据41441条,其中加固工程数据32031条、新建工程数据57012条,掌握了大量、详实的基础信息,进一步摸清各地房屋设施抗震设防情况,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汶川地震之后,应急保障能力提高
6月5日,随着宝兴中学临时安置点最后几顶帐篷被拆除,小县城恢复了烟火,这被媒体解读为灾区群众生活秩序恢复的标志。此时,距离6月1日的地震刚过4天。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刘章林老人明显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在应急救灾方面的进步。
他说,汶川地震时,宝兴中学的新操场还没建,还是一片田地。当时整个县城很难找到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条件比较好、一次能安置两三千人的避难场地。
刘章林说,那时,宝兴县城老百姓以街道、小区为单位,分散成很多安置点,集中保障比较困难。2013年“4·20”地震发生时,宝兴中学的体育场已经修好了。地震来的时候,这里就是应急避难场所。
4.20芦山地震学校恢复重建项目部招牌还未来得及撤下又地震了
他说,现在这里不仅水电、食物、药品有保障,连厕所条件也非常好了。6月1日,地震一个小时之后,这里就已经搭起很多帐篷。当天晚上老百姓就住进去了。2000多人的安置点,厕所随时都保持得干干净净的。
据宝兴县政府部门6月1日通报,当天晚上,宝兴县城共设三个集中安置点,其中宝兴县两河口体育馆安置300余人,宝兴中学安置点2700余人,灯光球场安置点500余人。
澎湃新闻6月2日在宝兴中学安置点看到,这里不仅设立了临时的医疗、通信保障、生活物资发放,而且设有卫生防疫点位,甚至有“儿童乐园”,服务保障完善。
临时安置点里志愿者正在做核酸检测
安置点帐篷加急补办身份证的高三考生
刘章林说,地震虽然让人恐惧,但地震后的重建让人踏实。政府不仅救灾反应快,灾后重建做得好,地震防疫知识宣传也比较到位。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知道地震来了该如何应对。
地震后在街上卖水果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