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多种院前急救模式并存
此次郑州120延误救治河大女大学生事件,也引发针对如何使院前急救体系更加完善的讨论,有人质疑院前急救人员资质和培训、急救中心能否利用多种资源定位和调度等问题。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各地急救中心配备和信息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多种院前急救模式。
2017年,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的焦雅辉曾在论坛发言表示,我国地市、县区市未全部开通120急救电话,而县区市未做到院前急救全覆盖。急救人员数量不足,救护车车辆配置和医疗设备配置不足。
而到了2019年1月,央广网报道称,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医疗急救网络已覆盖到县一级,120电话已经实现城乡全覆盖。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院前急救管理条例,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
据《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2年5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北京、上海、深圳等急救中心已经开始运用智能化指挥系统,系统具备用智能化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急救车实时定位与跟踪系统、院前急救视频监控系统等。
杭州、济南、昆明、苏州等急救中心在智能化指挥系统基础上,引进了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调度员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自救互救指导,填补急救人员到达前的“空窗期”。
对于我国院前急救建设的模式,前述论文还指出,我国院前急救尚无统一模式,目前仍为多种形式并存,大致分为: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综合型、消防结合等。
其中,独立型代表城市为北京、上海,急救中心配备业务人员(司机、专业技术人员)及车辆,为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又有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权。急救中心自主性高,便于管理,但政府财政投入较高。
综合型为国内大部分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急救中心拥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权,采取“直属急救站+网络医院”模式。即直属急救站的人、财、物等资源归急救中心所有,在站点急救半径外的地方,由网络医院配备人员、车辆接受急救中心的调度执行院前急救任务。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地区建立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农村地区建立县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论文作者提出,《意见》显示了我国院前急救模式未来将以综合型作为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