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急寻“接盘侠”:同一项目有多方出击询价,投资格力浮亏上百亿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高瓴到底怎么了?”——似乎已成为近期投资圈的一个“寒暄”话题,彼此见面总要聊上几句。
一些风声流传出来。有媒体报道“高瓴正进行无差别裁员”,还有人放出高瓴资本创始人或合伙人“出走”的传闻,随即都被高瓴官方以“辟谣”的方式否认了,但这家机构的真实状况却愈发淹没在更多的猜测之中——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不管是处于声名的顶端,还是跌落神坛之下,高瓴资本始终给外界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不同的是,之前笼罩它的是光环,而现在则是迷雾。
迷雾让高瓴资本的交易伙伴也心生疑窦。《中国企业家》接触到的多个独立信源证实,高瓴资本近期频繁就旗下一些项目寻找买家接盘。“规模还挺大的。”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王鑫(化名)透露。而让他困惑的一点是,同一个项目,高瓴甚至会有不同的团队分头对接,而各方之间却又似乎毫不知情。“这么大规模的资产处置,高瓴为什么不进行内部统筹?”
高瓴到底怎么了?
来源:视觉中国
从买方到卖方
王鑫就职于一家美元S基金。业内俗称的S基金,即Secondary Fund(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也有人称之为存量资产交易,后一种叫法或许更直观一些,即针对一级市场投资的存量项目进行的资产交易,通过买入二手投资份额或投资项目组合,在实现溢价后出售获利。
作为VC/PE退出方式中的一种,S基金在海外已有30多年的发展。而在国内,近两年S基金才步入发展窗口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VC投资热潮自2010年开始,在2015年的“双创期”形成又一个发展高峰,按照基金7~10年的存续期来看,两个高峰时段的存量投资如今陆续进入退出期,但又普遍受阻于传统退出路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好卡在了S基金的交易点上。
“顶级GP(普通合伙人,泛指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或管理者)过往不轻易寻求外部基金接盘,因为他们规模资源够,一般都选择自体消化。”王鑫说。但最近,诸如高瓴这样的顶级GP项目开始主动找上门来。
一位S基金的合伙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据他透露,这段时间高瓴交易存量资产的需求很频繁。不同的是,此前高瓴是买方,现在变成了卖方。
“以前经济持续增长,资金多,投资标的也多,都投资增量市场,大家也没有那么在乎退出。现在都在琢磨存量市场,GP不得不亲自下场。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资产好卖,GP可以借助S基金撬动更多的新募资;如果之前基金做的不好,GP更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保密性。”
一般来说,S基金可以进行LP(有限合伙人,泛指出资人)投资份额收购,也可以对整体项目进行重组性收购,不论哪一种方式,GP都同样可以获得管理费,因此从收益上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同时,S基金的进入可以撬动GP的内部管理,比如调整项目管理人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协助GP进行人员优化。
这或许是高瓴考虑S基金接盘的有利理由,但当前却并非一个好的交易时机。
对比两年前,S基金已经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了买方市场——一方面大量的存量资产集中而至,卖方需求猛增,资产价格随之下降,疫情期间大量资产甩卖进一步打压了资产价格;与此同时,从资金端来看,美元基金当前出手更为谨慎,也抑制了买方的资产购入冲动。
再具体到高瓴的项目,一位VC业内人士就指出,高瓴的很多项目交易价格都很高,这会给有意接盘的S基金构成压力。一般而言,S基金是从投资尾盘中筛选相对较好的资产——要么是在被投企业中投资占比较大的;要么是项目退出前景较好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合适,基于这些原因,王鑫坦言当前接触到的高瓴资产包对于他所任职的机构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信心易碎?
对高瓴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决定。
在中国投资圈,高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是唯一一家从二级市场起步、而后又在一级市场风生水起的投资基金;《高瓴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对比了与高瓴在影响力和活跃度都等量齐观的红杉资本,其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