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一步指出,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一味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效果可能会非常有限,且高通胀将继续维持。目前多国已进入加息周期,新一轮紧缩性货币政策已经开启。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地缘政治冲突后,全球滞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在极端情形下,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激进紧缩以遏制通胀,代价可能是经济衰退。但这一次美国“滞胀”的程度或许弱于“大滞胀”时期。
钟正生判断,今年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相对有限。相比美国,欧元区“滞胀”风险更高,欧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也更狭窄,欧洲经济衰退可能性更大。
“严格来说,滞胀意味着经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然而从大多数经济体表现来看,这并没有发生。可以说,全球范围内所谓的生产停滞或者负增长没有到来。即便未来经济增速可能有所放缓,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也不会重现。”王孝松如此判断。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指出,20世纪70年代“大滞胀”时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未完全参与全球化,当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尚未建立,供求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反观现在,全世界有众多国际机构、地方合作机制,国际间、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不断加深。
“我想我们应该客观分析,风险的确存在,但同时大家更为理性,且合作意愿也在增加,共同防御滞胀的希望就存在了。”陈凤英说。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