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恩博
面对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一些西方国家坐不住了。
短短几天里,美联储推出28年来最大幅度加息,英国、瑞士也紧随其后。全球央行紧缩潮一触即发。
但加息真能解除通胀警报吗?
保护主义加“大放水”制造本轮通胀
眼下,全球通胀正愈演愈烈。
5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8.6%,创1982年以来新高;欧元区CPI同比上涨8.1%,创1997年有纪录以来新高;土耳其、阿根廷等国涨幅更是超过50%。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球通胀“高烧不退”原因何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指出,此轮全球通胀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美西方经济体史无前例的刺激政策。
将日历拨回疫情之初,为应对冲击,美联储紧急降息到零,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被外界形容为“开直升机撒钱”。
从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由4.2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两年时间累计增长了1倍多。许多西方经济体亦采取一致步调,开闸放水。
郭丽岩认为,在此背景下,美国正面临工资和通胀螺旋式上升带来的全面通胀。可以观测到,政策刺激导致其需求明显过热,加之美国国内工人短缺,各行业尤其服务业工资跳涨,对通胀形成较强支撑。
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趋势。5月份,美国能源(同比上涨34.6%)、食品(同比上涨10.1%)、服装(同比上涨5%)、机动车(同比上涨12.6%)等耐用消费品,飞机票(同比上涨37.8%)、运输(同比上涨7.9%)等服务价格,都全面大幅上涨;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胀率连续两个月同比涨幅超过6%。
如果说宽松货币政策为通胀提供了充足“子弹”,那么贸易保护主义则是本轮全球通胀的总根源。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国际处处长赵公正认为,美国上届政府以来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给全球供应链埋下“病根”,“这种破坏当时没有显现出来,现在正逐渐萌发。”
专家分析认为,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不计成本地强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并为转移国内矛盾极力寻找他国作为“替罪羊”,使得经济让位于政治正确,表现为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且这种成本增长具有粘性,难以消除并逐渐积累,终于爆发。
如今,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破坏在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彻底暴露,流动性又放大了供需矛盾。俄乌战事作为突发因素,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速度和幅度。
加息难解全球高通胀“病根”
随着“通胀暂时论”“通胀见顶论”双双破灭,美国等西方经济体不得不激进加息,但此举或难解全球通胀“病根”。
郭丽岩指出,美国此前货币宽松政策大幅度放松了对通胀的容忍度,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方面,美国民众直接承担了物价上涨的成本,国内粮食、能源等价格上涨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对外输出通胀严重,尤其新兴经济体受疫情冲击后复苏水平本就不如发达经济体,对粮食、能源等供应短缺危机的抵抗能力较弱,如今部分国家已陷入双位数恶性膨胀之中。
“价格是宏观经济各方面平衡后的结果”,郭丽岩分析称,当前背景下,美国和主要经济体加息、缩表等操作未见得能够终止此轮全球通胀,反而会加重部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债务危机紧迫程度。自美国开始加息后,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出现资本流出现象。
另有分析指出,总体来看,未来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蔓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制约因素增多,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产业链供应链在紊乱中继续重构,俄乌战事带来的粮食和能源价格高企可能更为持久。预计本轮大通胀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明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CPI才可能有明显回落。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泛滥,供应链风险溢价还在扩大。
例如今年3月初,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一项新规,将联邦政府采购的“美国货”本土零部件占比从目前的55%提高至75%,并为关键零部件制定新的“价格优惠”政策,包括半导体、关键药物成分、先进电池等。分析认为,该政策核心是推动制造业回流,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推高了美国政府采购成本和通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