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冷暖:19城首批集中供地减量,多地城投公司托底拿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6月15日,沈阳2022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完成,共推出5宗宅地,4宗成交,1宗流拍。至此,除郑州之外,其余21个集中供地试点城市均完成了2022年第一批次供地。
在沈阳本批次集中供地成交的地块中,2宗由本地国企沈阳新居置业有限公司底价竞得,余下2宗分别由沈阳怡富置业有限公司和沈阳汇祥地产有限公司这两家民企底价竞得,品牌房企并未出手拿地。
与沈阳类似,目前完成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城市的土地市场,整体呈现出单批次土地供应规模缩减,土地市场热度欠佳,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公司成为拿地主力军的特点,部分城市流拍撤牌率有所增加。
另外,今年各地首批集中供地出让规则相对宽松,对房企资金要求有所降低,并有部分优质地块推出。与去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相比,今年22城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从推出到成交历时近半年,时间跨度明显拉长,部分城市还将今年集中供地次数从3次增加至4次。
在房地产市场仍未回暖和土地市场整体低位运行背景下,各地市场表现因城而异,不同城市供地规模明显不同,成交冷热不均。
目前,第一批次集中供地还未画上句点,但已有过半城市发布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公告信息,厦门、福州、北京、青岛已完成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市场整体表现平淡。
克而瑞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嘉茗预计,随着各城市供地计划逐渐提上日程,三季度土地成交量将出现周期性回升。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销售端恢复不及预期,土地市场难以出现大逆转,仍保持低位运行,下半年企业拿地仍将保持谨慎,回高退低是房企投资主要策略。
多位受访房企投资人士认为,下半年央企、国企仍将是土地市场主力军。也有受访对象认为后续批次集中供地热度或不及第一批次,如果房地产市场销售恢复较好,民企尤其是头部明星房企资金压力有所减缓,出于保证明年货值考虑,其拿地积极性或有所提升。
土地市场热度较低
供地规模下降是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显著特征之一。据中指数据,较去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今年22城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中,19城推出的规划建筑面积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过半城市降幅超50%,其中降幅在80%及以上的有南京、沈阳、长春和武汉。仅合肥、厦门和深圳供地规模有所增加。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分析师孟新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市场下行和房企资金紧张成重点城市缩减供地规模的最主要原因。市场下行影响房企销售回款,也影响房企拿地积极性,为防止出现大量流拍,大部分城市主动减少供地规模。
以日前结束2022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沈阳为例,沈阳共推出5宗地块,规划建筑面积合计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3%。
沈阳某品牌房企投资人士汪鸣(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考虑到房企资金紧张,沈阳有关部门为增加房企拿地概率,不仅缩减了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供地规模,还在发布出让信息前通过土地推介会摸底房企拿地意愿。
汪鸣还称,与去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相比,今年沈阳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地块质量有所下降。
与沈阳不同,很多城市为提高房企拿地积极性,稳定甚至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在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中增加了核心位置地块供应,地块整体质量好于去年。南京某房地产国企投资人士王河(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市场表现欠佳,政府担心区位、交通、配套等不佳的地块流拍,故推出部分优质地块吸引房企参拍。
北京某品牌房企客研人士晋亮(化名)也发现,虽然今年北京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规模明显降低,但地块更加优质。北京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共推出18宗地块,其中城六区7宗,并有丰台纪家庙地块、朝阳王四营地块和朝阳崔各庄地块等市场关注度高的地块推出。
环比来看,今年多城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地块质量也整体高于去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国盛证券统计发现,2022年首批次集中供地推出楼面均价12228元/平方米,较2021年第三批次提高24.5%。
出让规则相对宽松也是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一大特点。如部分城市降低了竞买企业开发资质要求,降低保证金比例等。合肥将房企开发资质从房地产一级开发资质放宽至房地产二级及以上开发资质,并将注册资本金最低要求降低3亿元至2亿元。再如上海取消招挂复合打分入围方式,并降低竞买申请监管资金的封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