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冷暖:19城首批集中供地减量,多地城投公司托底拿地
但整体来看,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热度较低,流拍撤牌率有所增加。以流拍率为例,据中指数据,北京、南京、成都、合肥、沈阳、福州、天津、济南和武汉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土地流拍率较去年同批次供地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天津流拍率达64%。
较去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流拍撤牌情况也略有提升。国盛证券统计发现,今年完成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20城(不含沈阳)整体流拍撤牌率为 15.8%,较去年第三批次小幅提升1.2个百分点。
房企拿地为何不积极?
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公司是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拿地主力军。
国盛证券统计已完成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20城(不含沈阳)拿地情况发现,民企拿地宗数占比仅为28.6%,城投公司拿地占比35.5%,其余央企、国企拿地占比 35.9%。成都、福州、广州、宁波、深圳、无锡、苏州城投公司托底拿地现象明显,拿地占比 50%及以上;北京、厦门、深圳、济南的地块央企、国企获取较多,占比 50%及以上。
尤姗(化名)在长三角某房地产国企投资部门工作,负责公司在上海的投资业务。今年上海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尤姗为公司成功竞得1宗地。该地块共有5家房企参与竞争,均为国企。
尤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上海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整体热度不及去年,参拍企业数量减少且以国企为主,联合体数量增加,非常优质但资金量需求大的地块被低价捡漏,过半地块底价成交。
“我们2019年就计划在上海拿地,但由于竞争激烈,经验也相对缺乏,2020年才拿到地。当时民企、国企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尤姗说,与当时不同,今年上海第一批次优质地块 “总价较高,而且拼溢价,大部分房企都拿不出那么多钱,参拍企业并不多”。由于看好上海市场,尤姗所在公司给予目标地块较高的授权价,最终如愿竞得。
在被问及为何不竞争拿地时,“没钱”成为受访房地产民企人士的共性答案。由于资金压力大,汪鸣所在的公司未参加沈阳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晋亮所在的公司今年在北京的拿地规模大幅缩减。张路(化名)在一家头部房企的四川区域从事投资工作,其向记者表示,由于项目去化不佳,公司面临一定偿债压力,今年不仅未在成都出手拿地,也未在其负责的四川其他非集中供地的地级市拿地。
严明(化名)在长三角某品牌房企担任投资经理,由于资金紧张,其服务的公司今年亦未出现在上海招拍挂市场上。但严明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的业务模式与大部分房企不同,前期公司在多个大型、优质旧改项目上沉淀了很多资金,集团总土储相当可观,居行业前十。
目前,这些项目要么无法在今年形成货值,要么由于目前市场尚未回暖公司并不急于出售。“我们今年不拿地,明年、后年,甚至再过三五年,依然有很多项目可以卖。”严明说。
张路服务的公司也拥有大量土储,这也是除了需要储备资金用以偿债外,其公司今年拿地不多的重要原因和底气所在。
“还有一类不拿地的房企既没地又没钱,没有新项目无法运转,但现在现金流为负,又无法通过新拿地项目的现金流支付老项目的支出。” 张路说,这类企业一般是之前购入很多高价地的激进派房企,一些没有加杠杆也没有激进拿地的本地小房企,反而可以在现阶段去“捡漏”,拿地补货。
与之相对,受访的三家央企、国企人士所在企业在相应城市均有所收获。
“在北京土地市场上,央企依然强势,虽然销售不理想,但我们融资成本低,对拿地影响不大。”在北京知名房地产央企从事投资工作的李进(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进表示,由于资金相对充裕,竞争压力小,今年其所在企业在北京集中供地中获得比去年更优质的地块,“在房地产行业整体销售压力较大背景下,新获得的土地位置越好,未来项目受市场影响就越小,形成正向激励”。
纵观全国、全行业,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4681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4.7%,降幅比上月扩大8.8个百分点。房企权益拿地金额最多的10家房企分别是华润、建发、绿城、中海、滨江、广州地铁、保利、万科、上海地产和中国铁建,以央企、国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