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冷暖:19城首批集中供地减量,多地城投公司托底拿地
下半年能否回暖?
虽然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整体热度欠佳,但城市与城市之间表现分化,供地规模、成交热度各有不同。
如在供地规模方面,据中指数据,市场热度较高的杭州、成都,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分别推出60宗和50宗地,供应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57万平方米和208万平方米;市场热度较低的沈阳、长春分别推出5宗地和2宗地,供应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8万平方米和16万平方米。
在成交热度方面,国盛证券统计发现,在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中,深圳和合肥溢价率较高,在10%以上,济南、天津、无锡、长春溢价率较低,未超过 1%。在沈阳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中,除流拍地块外,其余4宗全部零溢价率成交。
李进表示,在当前房地产行业低位运行的环境下,有钱的房企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会更倾向于在高能级城市拿地,因而整体来看北京、上海、杭州等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热度相对高,非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热度相对低。
不仅如此,企业在区域内部的拿地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张路表示,为降低销售的不确定性,其所在企业在地级市的拿地策略转向优质地块。
除此之外,各城市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供地时间也有早有晚,从1月7日北京率先发布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信息公告,拉开今年22城集中供地大幕,到6月15日沈阳第一批次土地出让,再预计到6月22日郑州集中供地竞拍,22城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才能画上句点。
与去年各地第一批次集中供地集中于4-6月不同,今年22城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历时近半年。孟新增表示,去年2月“两集中”政策出台,因而各地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整体在3-5月“官宣”,4-6月出让,与去年相比,今年部分城市供地节奏有所提前。
另外,孟新增认为,青岛、武汉、重庆、济南、北京等城市将今年集中供地次数从3次增加至4次,年内为实现4次集中供地,需要尽早完成第一批次集中供地出让,这客观上也拉长了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时间跨度。
晋亮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绝大部分房企用于拿地的资金更加有限,而且很可能只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有资金,比其他城市更早供地、更多次数供地,土地成交的概率越大。北京今年最早进行集中供地,也有抢占时间节点的考虑。
克而瑞分析,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增加供地批次有助于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供应结构,减少流拍现象,完成土地供应计划。
在李进看来,增加集中供地的供地频次,减少单批次供地数量,有助于更好把握各企业新拿地项目入市的节奏,降低集中开盘几率,利好项目销售去化。
目前,虽然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仍未完全结束,但供地节奏较快城市已启动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供地规模仍低于去年同批次。厦门、福州、北京、青岛已完成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出让,各城市均有流拍地块出现,整体表现仍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央企、国企依然是拿地主力。
严明表示,一般而言各地第一批次集中供地时间都在上半年,房企新购置土地大概率能在年底形成货值,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如果也能在上半年完成,则也有一定概率形成当年货值,第三、四批次集中供地则很难形成当年货值。因而一般而言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的热度最高,第二批次次之,三四批次市场热度相对低。
尤姗也认为全年来看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热度最高,“新的一年大家都背着新的指标压力,能拿地还是早拿”。但今年情况特殊,部分央企、国企已经在第一批次土地出让中有所斩获,后续地方政府为提高房企竞买积极性,或继续推出优质地块。
另外,从采访反馈来看,受预售标准、审批流程差异等因素影响,各地新项目从拿地到开盘时间差异很大。晋亮称,今年北京很多房企从拿地到开盘节奏明显变快,“之前要3-6个月,现在最快45天开盘”。王河和尤姗则没有感受到预售节奏变化,王河称南京从拿地到开盘仍需7-8个月。尤姗表示,上海由于预售标准较高,流程审批时间较长,一般要8-10个月才能开盘。但由于上海市场好、项目利润高,土地市场吸引力强。
多位受访对象均认为,下半年土地市场整体或有所好转,但回暖程度有限,土地竞买仍以央企、国企间比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