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长城上刻的“到此一游”,可能将被所有中国人看到
撰文丨章一 编辑丨张瑞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在变得脆弱易逝
那是一条宽阔壮美的柏油公路,大概能满足所有自驾者的梦想。
长约258里的公路沿线种了4万亩的油菜花,那是当地政府花费800万打造出的观光带,如果秋天来到这儿,会看到漫山遍野的金黄。沿着这条风景优美的公路开下去,你可以看到当地长城沿线的重要景观:首先是李二口,长城进入山西的第一站,这险峻挺拔的城墙从山脚盘山而上,像一条巨龙。再向西行驶几十公里,会依次看到几个长城的几处重要关堡:守口堡、镇边堡、得胜堡……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这条耗资约8.5个亿的长城“天路”串联起了历史文化中的一串串长城“明珠”,“是连接长城风光资源、展现民族融合精神、活化长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李二口长城 视觉中国
而尚珩看到这条著名的旅游公路时,心情复杂。他注意到,为了满足游人近距离看长城的需要,部分公路离长城本体非常近。作为游客,他得承认:“景色很不错,很壮观。”但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在过去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致力于长城的研究和保护。这重身份让他在面对这条美丽天路时感到了痛心,他知道,这个庞大工程其实是“违章建筑”。2018年,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曾对这条公路作出批复,表示“不同意该项目”,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目设计线位穿越长城文物本体、长城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累计202次,数量巨大;且部分线位距离长城文物本体距离过近,对长城文物本体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但这条路还是在2021年9月全线通车了,它成为了当地的明星工程,被称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路、致富路”。
尚珩曾徒步考察过中国许多段落的长城,他告诉我,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同样是位于山西境内的两段夯土长城(按照建筑材质,修筑的长城通常分为砖墙、土墙、石墙三种类型),按照保护惯例应该是修旧如旧,保护它现有的状态,但当地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八达岭长城,在夯土外包上了砖石。“很多地方愿意把长城修回到最辉煌的时间点,比如万历时期,那时候长城的外观是最辉煌的,所以要修成那个样子。”
山西雁门关长城 视觉中国
某种程度上,那也是大部分国人对长城的印象,高大雄伟,牢不可破。很大程度上,这种印象是真实的,在人类留下的所有历史痕迹中,长城可能是最庞大的显性遗存之一。自春秋始,中国所有统治中原的王朝都曾不同程度地修筑过长城,最终形成了这一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2012年,经过近5年的调查认定,国家文物局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曾经代表着一种坚固恒久的意志,但进入现代之后,它变得脆弱易逝。有关数据显示,抛去壕堑和自然天险,在明长城全长6259.6千米的人工墙体中,只有8.2%保存状况尚好,74.1%保存较差或仅余基底部分,保存状况令人堪忧。“没有及时监测手段,长城塌了、被毁坏了也无人知晓。”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明长城问题专家张玉坤告诉我。
大部分公众对长城概念停留在八达岭、慕田峪、居庸关等著名景点上,它们也吸纳了更多的保护和修缮资金,但以它们为代表的砖墙长城在长城所有段落里仅仅占到3%。剩余的绝大部分长城在公众视野里是“隐形”的,正如历史学家葛剑雄在《长城的价值》一文里所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
此外,参与长城保护的人员数量远远无法匹配这个庞大的建筑,“不用说长城修缮,做长城考古的人全国都没有100人,人是非常少的。”尚珩说。
文保工人在修缮长城
在过去将近四年多的时间,张玉坤和团队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李哲使用微型无人机,沿着长城线逐段超低空慢速飞行,从20至50米的相对高度从长城顶部、内侧和外侧三个方向拍摄,希望将长城的图像长久保留下来。在收集了上百万张照片之后,完成了5000公里明长城的数据采集和测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