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电商在线,作者|沈嵩男,编辑|斯问
当在产品配方设计上江郎才尽时,品牌们似乎习惯借助于“茶艺”——
比如近年被广泛运用于奶茶中的“鸭屎香”, 系广东凤凰单丛茶中的一种;冰淇淋、蛋糕的常见口味“抹茶”,是绿茶的加工与饮用方式;茶多酚早已被添加进了牙膏,龙井茶香成了口气清新剂;至于奶茶,更是以茶为基础,撑起了数千亿的市场规模。
但在这些“混搭”中,茶又恰如其外形一般,往往屈尊为陪衬的“绿叶”,充当口味、功效的佐剂。甚至在消费市场,本土茶叶对比舶来品咖啡,竟也稍逊一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148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3049亿元。而同期,咖啡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
同规模的奶茶行业中,早有“奈雪的茶”挂牌港交所;让年轻人微醺的海伦司,顶着“小酒馆第一股”成功上市。然而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东方树叶”,还未生长出一家A股上市公司。
2022年5月30日,主打普洱茶的“澜沧古茶”,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招股书。此前,乌龙茶龙头“八马茶业”更新了其招股书。但事实上,澜沧古茶早在两年前,即已冲击A股主板上市,只是折戟。
随之,一家转战港交所,一家寄希望于主板。
究竟谁能成为“茶叶第一股”,我们不得而知。但品牌们的招股书,拨开了一贯被认为“水很深”的茶叶行业的一些迷雾:1、茶业行业为何低集中度、难标准化;2、规模茶企的商业模式如何;3、电商、直播能否为其“破局”。
资本不爱喝茶
据天眼查数据,近2年里传统茶企相关的融资仅有14笔,拿到融资的以小罐茶、茶里ChaLi、茶小空等新品牌为主。其中澜沧古茶在正式IPO前,招股书显示仅2018年景迈新实业、福思投资了1580万元与950万元;2019年青城凯易、浚泉信投资了2990万、2000万。直至冲击港股前的2021年9月,才有一众资本增资入股。
澜沧古茶投资者结构
相较于以喜茶、奈雪为代表的受资本追捧的新式茶饮,及海伦斯等小酒馆业态,传统茶企似乎备受“冷落”。
“资本不爱喝茶”已成论调。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冯卫东曾在“投中网”的采访中表示:“对于茶饮行业,此前大家还都在讲小产地与小产区的故事,碎片化严重,很难成大器,只有走到标准化的路径上,再加上与服务相结合的体验,才能讲述大故事。”
1.低集中度
据《2021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数据,2021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3120亿元。澜沧古茶招股书显示,2021年普洱茶市场中第一名收入约为23.8亿元,测得其茶叶产品市场占有率约为0.76%,从公开数据判断,这一品牌大概率是大益集团。
澜沧古茶招股书显示的普洱茶市场前五公司规模
港股茶企“天福”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其茶叶销售收入接近14亿元,2021年八马茶业茶叶产品收入接近15亿元。测算可得二者市占率约为0.45%、0.48%;茶叶产品年销售规模约5.1亿元的澜沧古茶,市占率约为0.17%。行业前四名玩家,合计市占率不足2%。
作为对比,此前“奈雪的茶”港股招股书显示,2020年我国现制茶行业前三品牌市场份额合计29.5%;前七品牌市场份额合计为50.4%。
八马茶业对行业的低集中度,有如下阐释:
由于茶叶入市门槛低,导致我国茶行业企业规模偏小,私营企业和手工作坊居多,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低。众多小微茶企导致行业平均产值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并且在产品开发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质量不稳定、透明度较差、品种单一的产品,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
2、难标准化
咖啡、茶叶作为农作物,其品质与产量都受土壤、气候等不可控的自然条件影响。有咖啡爱好者向「电商在线」表示,目前咖啡品牌普遍采用“拼豆”的方式,通过提升原材料结构的多样性,以稳定产品的品质与供应量。
但对茶叶来说,“拼配”仍无法成为常规手段,除非做成茶包。比如“立顿”就是通过“茶包”,实现标准化的口味,喜茶、奈雪在售的茶包,能在现有现制茶饮外,增加商品供给,提升自身毛利。但对最为“讲究”喝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泡茶过程的仪式感,茶叶在杯中的云卷云舒,都是不可或缺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