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北京报道
6月,又是一年毕业季!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纪录。
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担忧的声音,史上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疫情冲击,遇上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或将持续承压。
但也有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就业问题我们都太悲观了,现在国内有1000多万大学生等着就业,我们觉得压力山大,但国外却还羡慕中国手握‘宝贝’——有1000多万人才能干活。”
“2022年,我们放出的就业需求3000人,现在缺口还有1000多人。对我们而言,当前就业不是没有岗位需求,是招不到人!”5月31日,蓝思科技校企合作的相关人士汪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感叹。
一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本科院校招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冬从事就业工作已有13年,他感慨道:“这是自2008年以来,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最感无力的一年,不是没有招聘岗位,而是毕业生不愿就业。”
多位企业和高校负责招聘及就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慢就业”在2022年就业中成为更为明显的特点;与中小企业裁员不同,也有一些大型头部企业大幅扩大校招,但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矛盾更为突出,社会应该理性客观看待当前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怎一“难”字了得?
当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今年找工作很难!找了一圈工作都没找到,我想去邵阳一家玻璃企业工作,但也要托关系找熟人,还不一定能成功入职。”湖南某二本学校一名2022级毕业生正为找工作烦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报告”显示,该校2022届毕业生专业结构以财务会计、金融经济、外语外贸、艺术设计和工商管理类为主,这些专业本身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冲突影响较大,加上近期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企业无法入校进行线下招聘,就业形势严峻。截至今年3月底,该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18%左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46.7%已收获offer,低于2021年的62.8%。与签约率相比,求职录取率的降幅更显著。
“今年财会、工商管理、行政类专业就业比较难。”汪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4月底的时候,武汉一些财会类院校还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
但就业市场前景也不能一概而论。6月初,医药装备龙头企业楚天科技人资负责人说,对于一些重点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尤其是软件专业、电气专业、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市场还是非常乐观的,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供挑选。
从院校类型看,就业形势也有区别,其中“双一流”院校就业形势明显,普本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智联招聘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分院校类型看,“双一流”、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的签约率分别为33%、12.5%、13.3%,“双一流”院校优势明显,而专科院校签约率高于普本,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不容忽视。
截至5月31日,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报给省教育厅的就业率为62.68%,同比去年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离今年底要达到的92%目标仍有差距。
上述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林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双一流’高校高素质毕业生找工作没什么压力,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企业抢着要;而夹在中间的大量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上就比较困难。”
制造业招工难:毕业生“引不来”也“留不住”
制造业企业是吸纳就业的大户,但人力供给仍处于不足状态。根据教育部等部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