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 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 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继去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
王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下降,选择毕业待定模式延缓就业,出现了有业不就现象。加之疫情期间大量招聘会移到线上,毕业生缺乏线下就业的竞争氛围,对就业信息不敏感,线上求职面试积极性不高,延缓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
汪雨透露,随着家庭生活条件提升,一些毕业生在没找到理想工作之前,不会轻易下定决心扎身职场,即使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家里也不会给这些毕业生多少压力,久而久之“慢就业”情况就越来越多。
王冬还分享了一些毕业生应聘轶事,有些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工作,首先问的是应聘单位提不提供停车位,而不是关心岗位职能和薪资待遇。
林林说,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倾向于更加稳定的考研、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也导致毕业生赴企业就业积极性下降。
此外,当前一些“看起来很美”的灵活就业形式也让部分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就业错觉。
以当前直播带货为例,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直播带货,每个月能轻松拿到5000~8000元,“这给毕业生一种错觉:在校期间每月挣的就超5000元,自己毕业后月薪上万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吗?可进入职场后,实际情况并不是毕业生当初所设想。”汪雨告诉记者。
汪雨对“慢就业”现象背后原因的理解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心智不太成熟,理想化想法比较多,以为工作就是在城市CBD坐办公室,都想去薪水福利高、轻松又自由的行业就业,这怎么可能呢?”
提升就业技能,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如何争取引导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推动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
王冬认为,随着就业市场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就业市场中岗位的稀缺性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了影响当下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让学生走进招聘会场,走进企业实习实践,成了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外,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要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张帆认为:“‘眼高手低’的毕业生还是要经过社会的‘毒打’,才能打破幻想,沉下心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一家市值超过300亿元的芯片设计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国内人才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社会蓝领正向金领、白领转变,而国内产业结构却并没有同步发生变化,人才与产业之间无法匹配,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而来。现在要做的就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引进国外高端产业或者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举措,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届时,国内人才也能随之进入更匹配的高端产业链。
(文中汪雨、林林、张帆、王冬、王芳为化名)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