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国产手机品牌而言,非直营的线下门店与线上是两套销售体系,彼此影响不大。
线上618活动进行了近20天,小吴的门店却没接到手机厂商的补贴或优惠通知。“线上和线下的用户基本是分开的,会到门店买手机的人也大概率不会到线上买”。
高考前夕,他在门店外扯了横幅,宣传了对高考毕业生的优惠。横幅没挂两天,也匆匆撤下。
但大多数线下门店老板也得做线上生意。疫情影响下,国内手机出货渠道比重正发生改变。
孙燕飚观察发现,国内手机行业多年保持线上与线下出货量“三七分”的比例,线下是大盘。但近两年,线上出货量开始增加,目前已稳定接近四成。618期间,线上销售比重可能将超过五成。
线上渠道比重越来越大,店主们没法放弃线上生意。
日常运营门店外,小吴在多个内容平台开设了账号,基本每日更新,积攒了十多万名粉丝。618期间,尽管门店没做什么活动,他也得给线上找来的客户们优惠,还要比电商平台的更便宜。
“不然人家凭什么找你买?网上的价格竞争比实体店激烈多了。”
关店、销量差,手机店主苦等转机
关店的决定做得并不干脆。张克(化名)2016年就开了这家手机店,地方是租的,面积100多平方米,每个月单是房租就超过2万。
他有信心,那会儿开手机店,挣钱的是大多数。
没料到生意会变得这么差。2022年上半年,从一早开门到晚上离开,进店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没有什么“高峰期”。
卖一台新机挣100元左右,还要附赠贴膜、手机壳等配件。
张克算了算账,毛利润掉到了2016年的1/4,他反复问自己,“还有没有开下去的必要?”
没继续熬,他的答案是放弃。
他相信自己不是个例。自家门店不远处,另一家手机门店也已经贴上了“转让招租”的启事,撤掉了玻璃柜台,正忙着赔钱处理配件,店铺里已经空空荡荡。
他打听情况,对方说,询问接手的人并不多。
手机店主的感受和各大分析机构的数据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手机行业正经历寒冬。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18%。中国信通院统计显示,1月至4月,国内市场总体出货量同比下降30.3%,其中,4月单月出货量同比下降34.2%。
2022年上半年,小吴明显感觉到生意更加难做,“逛街的人都很少”。相比去年,他店里的销量下滑了近30%,和前年比,几乎打了个对折。
为压缩成本,他裁掉了收银、财务等员工,能自己做的都自己来,尽可能节省开支。
销量的收缩程度超出了厂商的预期,又进一步加剧了“寒冬”。
厂商们根据销量趋势、新机排期和市场情况等综合考虑,向供应链下订单,提前储备。
但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没能按照厂商计划,库存就成了负累。
孙燕飚预计,手机行业出现了3000万部左右的库存,其中成品库存超过2000万部,半成品和核心部件库存超过1000万部。
库存不可怕,但压力在于,在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市场预期也不乐观。
“原本一个月就能消化掉的库存,现在可能要积压更长时间。”一位手机行业人士判断。
618期间,各大品牌扎堆发新品、做促销的另一大动力,就是尽快清理库存。
降价补贴起了效果。魔镜市场情况数据统计,天猫“618”预售及开门红期间,手机品类销量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5.5%。
但靠降价、新品等手段对市场的刺激毕竟有限。
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表示,国内手机市场的短期爆发动力并不强。受消费信心、手机创新不足等因素影响,用户的换机意愿不足,周期不断延长,从原来的16至18个月,已延长至36个月。
这意味着,普通用户近3年才会有一次换机需求。
但国内厂商的新机发布却越来越频繁,厮杀也被迫越来越激烈。
在手机行业短期内没有重大革新的前提下,拼新品、拼宣传、拼价格,厂商们能用的手段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