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雷彬 胡丹青 余俊伟
亚丁湾某海域,海平面上波光粼粼,我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舰艇劈波斩浪,在深蓝航道上犁出壮美航迹;此时,黄海某海域,海军多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乘风破浪,开展实战化训练。
这一天,是2022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节。互联网上,一艘艘战舰一改往日“低调”,纷纷登上各种短视频平台首页。细心网友发现,多艘海军舰艇的出生地,标注着同一个地方——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逐梦百年,为国铸剑。从近代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 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为中国人民海军驶向深蓝打造国之重器,江南造船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这里,蕴藏着近代中国富国强兵的宏伟梦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他们见证着来自海上的沧桑巨变,被称为国运的“晴雨表”,时代的“风向标”。
这里,承载着新中国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第一艘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他们创造了国产战舰制造领域里上百个“第一”,多艘先进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我国海军舰艇列装明显提速,折射的是江南造船全体人员为国担当的可贵精神,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证明着我国越来越雄厚的造舰实力。
三代舰,三十年——
“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
这一幕,镌刻在每一名“江南人”的记忆深处——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长鲸凌波,战舰蹈海,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隆重举行。48艘战舰昂首列阵,万余名将士雄姿英发……
千里之外,江南造船员工们齐聚礼堂观看直播,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刻。“快看,习主席登上了长沙舰!”一声激动的呼喊声后,大家脸上露出喜悦笑容,纷纷鼓起掌来。
长沙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军新型战舰。它诞生于江南造船的船坞里,如今列阵大海、威风凛凛。
这次海上阅兵,许多战舰都出自江南造船。员工们紧盯着电视屏幕,激动地寻找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牵挂的“身影”……
人群中,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摘下眼镜,揉了揉湿润的眼眶。他是江南造船首席专家、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4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他走上舰船监造岗位,见证了一批批海军舰艇驶向深蓝。
最深刻的感触,来自最浓烈的情感。张国新的书架上,有一本《驱逐舰发展史》。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这样写道:“驱逐舰就其魅力、成就或声誉而言,没有任何其他军舰可以与之相比。”张国新始终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随团出国考察,站在国外先进的驱逐舰上东瞧瞧、西看看……
那种感觉,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那时,有关专家评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海军装备的差距,至少有50年。”
“如果可以的话,让我用自己人生的50年,去追赶军舰落后的50年!”张国新下定决心,要为祖国造出最先进的战舰。
追赶,意味着付出。张国新舍弃了很多业余兴趣爱好,带领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船台上开展试验攻关、研究制造工艺。
时代,总是选择那些有准备的人。1986年,人民海军第一代现代化驱逐舰项目启动。上级遴选总建造师,年轻沉稳、能力过硬的张国新脱颖而出。
这是一场硬仗。张国新说:“没有‘路线图’,也没有‘参考书’,我们只能靠着一腔热血,勇闯难关。”
那段埋头苦干的日子,张国新像搭积木一样,将系统一点点构建起来。仅分析钢材特性一项,他就带领团队积累了高达23万个数据。
张国新不是军人,但他总说自己是1986年“从军”的——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与强军事业紧紧捆绑在一起。
5年后,我国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112舰下水。又过去3年,112舰交付海军。有了国产驱逐舰,官兵们满怀信心,驾驶它完成了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112舰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载入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