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中,由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领航的驱逐舰群,踏浪而来,气势如虹,这些战舰许多出自江南造船。
那一天,陈景毅正在车间作业忙碌。下班后,他浏览相关新闻,在留言处写下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过大海大洋洗礼的他们,身姿更加矫健、气质更加非凡……”
一段记忆,四代人青春——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
长江一路奔腾,在黄浦江口温和下来,沉稳入海。
上海长兴岛上,一座雕像巍然矗立——他是王荣瑸,潜艇工程师。鲜有人知道,中国人自主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潜艇,也是从江南造船悄无声息地驶出。
当年,王荣瑸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多次试航,为新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大功。然而,与其卓越成就不相匹配的是,网上关于王荣瑸的介绍少之又少。
在江南造船,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员工们称之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江南造船所,到如今新型军舰密集下水,这里看似岁月无声,实则钢铁如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热血沸腾。
73年,大约等于四代人的青春。如今,在江南造船的各个岗位上,出现了很多90后、00后面孔。每天清晨路过王荣瑸雕像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他手中的图纸卷——那图纸卷,像极了一个放大版的“接力棒”。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跟随老一辈军工人的足迹,做出了“隐姓埋名、为国造舰”的人生抉择。
长着娃娃脸的90后小伙杨伟成,来到江南造船当了一名焊工。戴上焊罩,穿上焊工服,弧光闪烁中,他的眼睛曾被灼伤,胳膊上也烫出星星点点的疤痕。但他乐在其中,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的绰号——“蒙面焊将”。
戴着AR眼镜,分析三维模型……90后工程师周泽麟的工作像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置身虚拟世界,看着一艘艘雄伟壮观的钢铁巨舰,他总能想起电影《红海行动》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勇者无畏,强者无敌。”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创造力。当越来越多新鲜血液融入团队,这座百年造船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江南研究院揭牌成立,组建起多个前沿课题实验室。他们先后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行业领先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把“江南制造”的招牌升级为“江南智造”。
2020年,这里成功研制出行业内最先进的吊马智能制造单元,荣获“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令人钦佩的是,这支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
与他们共事,陈景毅常常笑称自己“老了”。但他始终与青年员工们共勉,“无论是白发皓首还是青葱年华,都要有一颗匠心”。
第一次见面,这些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的青年工匠谁也不买账,都想掂一掂“老师傅”的分量。陈景毅笑着将一根300毫米长管子架空,让大家以仰焊的姿势,不间断地从头焊到尾。
一番操作后,青年工匠们纷纷败下阵来,都建议陈师傅“露一手”。
陈景毅微微一笑,挥舞焊枪,犹如笔走龙蛇,一口气完成“演示”。大家看着宛若天成的平滑焊缝,顿时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
陈景毅告诉大家,无论科技如何革新,军工人的“绝活”永远是立身之本。当年,他的师傅刘维新是第一代“江南焊王”。后来,自己的徒弟陈宜峰声名远扬,“徒弟的徒弟”杨伟成也成为当时江南造船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
从新中国第一艘潜艇,到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再到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这里延续着一代代青年军工人强军报国的精神情怀;从王荣瑸、刘维新,到陈宜峰、杨伟成,这里历尽千帆,少年犹在。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江南造船一位领导说,加快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赶大潮、担大任、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