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四国领导人“组团”到访乌克兰,却被这张照片抢了镜|京酿馆
“组团四国”中的罗马尼亚则罢了,另外三国在乌克兰政府看来,身为欧盟最富的三国,却都有些“口惠而实不至”。而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就是典型。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前,德国就奉行对俄绥靖政策,并在事发后强逼乌克兰让步。在乌克兰看来,此举不仅令他们蒙受屈辱和主权、领土损失,更纵容和鼓励了莫斯科。
此次军事冲突爆发前,不论前任默克尔政府或现任朔尔茨政府均对俄乌矛盾发出模棱两可的信号,且迟迟不能在“北溪-2”输油管项目上下决断。
军事冲突爆发后,朔尔茨固然作出了支持乌克兰的姿态,但“说大话使小钱”,迟迟不肯给予乌克兰所急需的高水平军援,甚至已经答应给的也“克扣斤两”、百般拖延。一些东欧国家想把自己军备库中德式旧装备拿去援乌,或要求德国用二手武器置换本国装备的苏式旧武器去军援,也屡屡被朔尔茨政府阻挠、掣肘。
而在欧美政要联袂到访乌克兰,以示“站队”之际,朔尔茨却声称“没必要仅仅为照张照片跑去乌克兰”,还不时发表一些似乎意在劝说乌克兰接受“城下之盟”的话。
如今,这位“不愿来乌克兰拍照”的德国总理也要来乌克兰拍照了,“拍照地”政要会给他怎样的脸色,自然是不言而喻。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至于德拉吉和意大利倒没这么高的出镜率和存在感——而这恰恰正是他同样在基辅遇冷的奥妙所在:身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在援助乌克兰这一“欧盟政治正确”项下,德拉吉难道不应该更努力一点吗?
事实上,乌克兰方面对此次“组团来访”的欧洲政要究竟来做什么,有着很深的怀疑和警惕,外界对此也议论纷纷。行前,乌克兰方面就不乏质疑,甚至直接表明,“如果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不是给我们雪中送炭,而是劝我们割地求和,他们将注定一无所获”。
可想而知,在东道主如此情绪下的欧洲领导人“乌克兰一日游”,注定是不会轻松愉快的。
▲法德两国在俄乌军事冲突中的犹豫态度饱受乌克兰指责。图/新华社
“消毒”,刻意显示“欧洲政治正确”
事实上,乌克兰方面还是过虑了:镜头聚焦下,“乌克兰一日游”的当事人们是不敢冒险拿“欧洲政治正确”开玩笑的。
被诟病“说大话使小钱”的朔尔茨,此次在基辅继续其“说大话”的传统,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呼“乌克兰属于欧洲大家庭”“欧洲就在你身边直到胜利”,至少在此时此刻绝口不提那些绥靖色彩浓厚的旧话。
不仅如此,朔尔茨还追加了一些“小钱”,表示刚刚在库房里“发现”两门火箭炮,会“尽快”交付给乌克兰。为安抚东道主,他表示“没打算对乌克兰发号施令,只有乌克兰人有权决定接受怎样的和平协定,不幸的是我们离此还很遥远”。
不久前成功激起乌克兰愤怒和各方非议的马克龙,则早在抵达乌克兰之前就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竭力“消毒”,不断释放对俄强硬言论,试图借此冲淡此前争议性言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次在基辅更是如此,马克龙声言“乌克兰必须打赢这一仗,法国也会全力支持”,表示“法国和德国永远不会代表乌克兰和俄罗斯做交易,也从没这样做过”。
马克龙还试图为其此前“不要羞辱俄罗斯”的敏感言论打圆场,称此言不过是联想到一战和二战后法国对战败德国不同处理方法所带来迥异结果的“有感而发”。当然,马克龙也拿出一些“小钱”,表示将追加援助“数门”155毫米“凯撒”卡车炮。
德拉吉并非“组团”主角或乌克兰不满、怀疑主要针对的目标,他也仅谨慎表示了对“乌克兰自卫权”和“乌克兰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和平”的支持。
至于约翰尼斯本就不是乌方针对的对象,他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言简意赅地表示“将帮助乌克兰出口粮食”,这种雪中送炭,当然会受到欢迎。
当然,此次“组团到访”首先并非代表四国,而是代表欧盟,四国领导人为此迫不及待地表示对乌克兰“直接成为欧盟候选国”的支持——6月17日,欧盟领导人峰会将举行,届时乌克兰入盟申请势必成为主要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