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迪拜”到破产重整,三亚凤凰岛12年黄粱一梦
楼市幻灭,凤凰岛跌下神坛
泡沫的破灭,仅用了一年时间。
距离凤凰岛首次开盘整整一年后,这里再次开盘,新预售最高价仍有12万元/平米,然而无人问津的场面却与一年前上岛看房还需提前预约的盛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1年上半年,在新国八条、海口三亚限购令、限贷加息以及“一房一价”等诸多政策的影响下,海南商品房成交量明显下滑。至2012年初,凤凰岛跨海观光大桥上的木板由于风雨侵蚀,有的已经翘起腐烂。
“整个海南房地产或被拔苗助长了。”清华城市规划研究院博士彭剑波曾向媒体感叹,国际旅游岛建设一年来,从设施、服务和产品等品质上看,仍是一个非常缓慢和渐进的过程,“感觉三亚像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乡下,看看楼下的车,又以为回到了广州的80年代。”满大街都是三亚人的出租摩托。
“其实三亚的房子超过90%都是外地人买的,限购令可以说对三亚的房地产市场影响最大。”在一位三亚本地房产中介看来,只要限购令持续,三亚的地产市场很难再火起来。而一位当地居民则表示,三亚平均工资每月2000多元,超过2万元/平米的房子不是本地人能接盘的。
与之对应的一组数据是,2012年的海南省两会上,据部分委员调查,三亚商品房空置达到80%以上,大东海和海坡片区的空置率甚至达到90%左右。
直到2014年,凤凰岛的客户中,仍有大部分是在2010年初购房的浙江投资客,其中有些房源甚至已经在二手市场抛售,价格甚至低于当时的购房价。
楼市遇冷,资金回笼缓慢,凤凰岛股东再生变故。
柴慧京曾称,一个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必然是一个有效的资本运作家。而他的国都控股,也是浙江房企中较早通过房地产信托融资的企业,但在房企融资收紧,特别是中小房企融资不便的情况下,依赖融资输血的浙江国都陷入资金链危机,柴慧京不得不选择转让股权,放弃自己的“梦想”。
2014年,凤凰岛迎来了新的投资人——央企巨头中国交建。后者共斥资49.62亿元,拿下了凤凰岛国际邮轮港45%的股权。与此同时,另一股东钰晟投资也将自己持有的10%决策权授予中国交建,顺利让中国交建晋升为凤凰岛下一任掌舵者。
这笔交易达成的前两个月,中交建股份副总经理陈奋健升任了总经理,并成为中交建集团新一任总裁。完成收购后,中国交建还表示预计将陆续投资200亿元用于凤凰岛项目的后续开发。
但后续的环保事件,却将中国交建在凤凰岛项目上的野心彻底浇灭。
陷入破产重整境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凤凰岛火热的背后,是彼时“填海大跃进”的时代背景。
2008年,海南将填海的审批权力下放至市县,填海27公顷以下的项目,不再需要通过省政府批准;27-50公顷之间,需要省政府审批;50公顷以上,才需上报国务院。自此之后,海南的填海项目开始呈井喷式发展。
至2012年,海南的人工岛已发展至8个;2013-2014年,海南更是突击填海2882公顷,比过去十年的总和还多了1000公顷。日月湾、如意岛、海花岛都是在此期间诞生。
通常情况下,填海造地后2年内不能开发与动工建设,因为砂石和海水相容需要一定时间,要确保沉降安全。若急于动工,有可能会造成海岛下陷甚至坍塌。但地产商们,并没有这个耐心。
2014年,大自然开始发出无声的抗议。日月湾绵延数公里、世界上面积最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青皮林带受到了威胁;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蝶贝也急剧减少。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抵达海南,此后填海项目便戛然而止,作为其中标杆的凤凰岛自然也不例外。
当年年底,中央第四环保督查组向海南省反馈督查情况中,点名批评了凤凰岛项目,指出“三亚市凤凰岛填海项目以国际客运港和邮轮港的名义取得海域使用权,但实际却主要用于房地产和酒店开发,由于填岛造成水流变化,三亚湾西部岸线遭到侵蚀,为修复岸滩不得不斥巨资对三亚湾进行人工补沙。”
2018年初,三亚市政府责令凤凰岛项目用海范围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实施分类整改。后海南省政府发布的整改情况里提到,凤凰岛项目支出了超过370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