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正式退出该协议,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2021年2月,美国才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虽然政治姿态有所恢复,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回不去了,2021年排放量较2020年不降反增,离《巴黎协定》的要求越来越远。美方在事关全球整体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充分暴露了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已经失信于全球大家庭。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在2009年哥本哈根和2010年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共同调动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从未能真正兑现这一承诺。国际知名智库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承担份额的不足20%。
◆美国多年来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与中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但行动上却自相矛盾。美国要求中国控制煤炭消费的同时却要求中国继续从美国进口煤炭;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却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以光伏产品为例,从2012年开始,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税率高达34%-47%。201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光伏制造商进行“双反”调查。2018年1月,美国上届政府决定对85亿美元的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全球保障性关税。2021年底,美国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打着人权的幌子打击新疆光伏产业。美有关举措不仅打压正常的光伏产品贸易、打乱正常供应链,也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方应纠正错误,为中美两国气候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当前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切实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正视其历史责任,展现更大的雄心和行动,率先大幅度减排,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应有的发展和排放空间,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在兑现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各方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侯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谬误19:在打击非法毒品特别是合成阿片如芬太尼方面,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阻止国际贩毒组织获得化学前体,其中许多都源自中国。
事实真相: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在美国自身。
◆毒品泛滥是长期困扰美国的一大顽疾,有深刻历史和社会根源。
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是全球第一大毒品消费市场。美国国内普遍存在滥用处方止痛药的传统,其背后是药企、医药代表、医生利益的完整链条,药企大力兜售、医师滥开处方、政府打击不力、大麻合法化负面导向等多种因素交织,最终造成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死亡人数增加,起源于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普渡制药公司出产的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在阻遏需求、控制生产方面,美国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美国作为全球芬太尼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也是全球芬太尼类药品最大的生产国和使用国,至今仍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却总是对别国提要求,这是典型的“自己有病,却让别人吃药”。
◆中国政府始终对毒品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格管制各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化学前体。截至2021年底,中国列管了37种易制毒化学品及麻黄素类物质,超过了联合国的列管数量,并一直严格按国际规则和中国法律监管化学品进出口,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2019年5月1日,中国政府在国内尚未出现规模性滥用、现实危害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正式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这是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方站在全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的高度,积极回应美方关切、努力帮助美方应对国内阿片类物质危机的切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