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然“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被捧得很高,但从其宣布启动的时间点来看,这就是湾湾被排除在“印太经济框架”之外后,被塞到嘴里的一个“安抚奶嘴”。
台“行政院”政务委员邓振中近日告诉台媒,本月27日的会议目标是与美国签署“贸易协定”,但“签订时程不好掌握”,毕竟“谁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都不容易”。
他说,首场会议举行不意味着美台双方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台方仍需一些时间做准备,美方相关咨询程序大约到7月中才会有结果。
看来,湾湾一些人也心知肚明,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却骨感得很。等待他们的,很有可能是空欢喜一场。
华盛顿在大打“台湾牌”之余,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16日在新美国安全中心主办的一场活动上表示,拜登将在月底举行的G7峰会上发起一项全球基础设施倡议,作为“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应对中国在全球,特别是“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沙利文透露,新倡议将涵盖全球基础设施、生理健康与数码基础设施,美国与G7会员国预计投资上千亿美元,将可给整个“印太地区”创造巨额红利。
虽然沙利文没有直接点名批评中国,但是外界普遍认为,所谓“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带有明显的针对“一带一路”的意味。
目前这一全球基础设施倡议的具体内容尚未得知,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拜登第一次想拉G7国家一起搞基建倡议,对抗中国“一带一路”了。2021年6月13日,在英国举行的G7峰会上,七国领导人同意启动由美国主导的“重建更好世界”倡议,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有别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基础设施。
一年过去之后,该计划的很多项目仍在美国参议院搁浅。
02
有意思的是,拜登政府一边拼命操弄“台湾”议题、拉帮结伙搞“小集团”遏制中国,一边又再度释放“削减对华关税”的信息。
美国新闻网站Axios近日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拜登有意从前总统特朗普政府的中国关税清单中删除一些产品,最早将在本月就会发布相关公告。
当地时间18日,拜登在特拉华州其海滩住宅附近骑完自行车后接受采访时称,关于放宽对华关税一事,“我正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而当天早些时候,拜登在骑自行车时“被脚套卡住”当场翻车跌倒,但没有受伤。
不过,从近期的报道来看,拜登政府内部目前对于是否调整对华关税还存在分歧:
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主张削减部分关税,以抗击美国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贸易代表戴琪则认为对华关税问题应“置于美中大战略之下审视”,不支持取消加征的对华关税。
但有分析认为,即便拜登最终做出放宽对华关税的决定,也很难将之视作主动对华释放善意。
相反,现在是美国迫于“40年最高通胀”,再不调整对华关税,很可能就没法向选民交代了。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8.6%。这不仅为1981年12月以来的新高,而且已是美国CPI连续第六个月突破7%。
其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汽油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能源价格指数在5月同比上涨34.6%,为2005年9月以来的新高;食品价格更是同比增长10.1%,更是1981年3月以来新高。
用拜登的“政敌”、参议员霍利等多位共和党议员的话来说,这届美国政府“确实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只不过是“最差劲的变化”:
刷新40年来新高的通胀率、婴儿奶粉的严重短缺、飙升至每加仑5美元的油价、历史性的犯罪浪潮,都在让美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即便美联储6月15日祭出“30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加息”,宣布将政策利率上调75个基点,但对通胀来说,依然“高烧难退”。越来越多的分析认为,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大概率难以避免,实现“软着陆”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