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周在写作
新闻报道除了能沉下去外,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1981年初夏的一天,张印周与战友余平一起赴西三旗连队采访,无意中听到广东籍战士郑俊茂因公双目失明,家乡的女朋友郑奕华依然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只身一人千里迢迢从广东省揭阳县来到部队与郑俊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张印周立刻意识到这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典范,于是他住进连队,与郑俊茂促膝交谈。经过两天深入采访,张印周掌握了大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素材。为了全身心投入写作,他买了两天的食物,关上门,把自己封闭起来。随着主人公情感起伏,感动之处,他也会不知不觉地潸然泪下,洇湿了稿纸;幸福之处,也会心情愉悦,喜形于色,与主人公同悲同喜。经过两天三夜的伏案疾书,长篇通讯《洁白如雪的情操》脱稿。1981年6月1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播出,《中国广播电视报》先日刊发,《基建工程兵报》也于1981年6月25日在第三版刊发。
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点是当报道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张印周经过不断打磨,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1982年隆冬的一天上午,张印周下楼打水,偶遇满脸疲惫的仓库文书小武来机关办事。寒暄之间,得知仓库战士阎成增前天夜里不慎摔伤,被北京三个青年救起,并及时送到附近的龙潭医院。经过医生护士地及时抢救,阎成增才转危为安。听完小武的讲述,新闻敏感度使张印周灵机一动,放下水壶直奔仓库。
张印周先采访了仓库指导员,了解了前天夜里小阎摔伤的情况,知晓了其中一位见义勇为青年的单位。尔后,他采访了回仓库休养的阎成增,小阎说:当时骑自行车比较快,为了躲避一个骑三轮车的大爷,不慎碰到马路牙子上,自己一下子甩出去了,浑身疼痛难忍,多处流血。多亏三位小伙子把自己送到龙潭医院抢救,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没顾得上打听三位小伙子的姓名和单位。
报道想要真实深入,还缺乏一些关键细节。张印周根据指导员提供的线索,中午顾不上吃饭,顶着凛冽寒风,冒着飘舞的雪花,急匆匆地坐上公交车奔向城南的北京电车大修厂。青年工人徐建发介绍了当晚的情况:他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遇上了解放军战士不慎摔倒,浑身是血。见此状况,他立即上前同另外两位素不相识的青年把解放军战士送到附近的龙潭医院救治。张印周采访到了北京三青年抢救解放军战士详细经过,晚上连夜加班赶写了《首都三青年抢救摔伤战士》消息稿。第二天上午经过政治处首长审阅后,立即送往新华社军事编辑部。当时值班的陈茂林编辑看过稿件后说:“在现今少数人道德滑坡的社会背景下,此稿采写的很有教育意义,可以尽快编发。”隔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条消息,《北京晚报》也在当日头版头条转发。《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几十家媒体转发新华社电讯稿。
《首都三青年抢救摔伤战士》的消息随着多家新闻单位的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媒体纷纷约请张印周一同更进一步深度采访报道。张印周与师部新闻干事高晓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记者杨振声以及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两位记者一起再次走访部队仓库,采访阎成增。同时又走访了三位青年工人。与此同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成长经历召开了职工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人格品行和人生轨迹。几方合作写出了《可贵的精神 高尚的风格——记首都三青年抢救受重伤战士的事迹》长篇通讯,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也同时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很大反响。
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宣传了部队为国防建设、为首都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部队党委为表彰张印周的突出业绩,给他记三等功一次,并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军里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张印周向与会首长及新闻同行做了汇报和经验介绍,他的先进事迹还登上了《基建工程兵报》。
书刊采编展风采
1988年5月,张印周与其他三位同事接手并改版了纺织工业部主管的《时装与纺织品》杂志,开启了他的新闻与服饰文化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