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服装学府——北京服装学院正式成立。为了全方位报道好北京服装学院成立的盛况,作为纺织工业部第一本时装类杂志编辑记者的张印周,做了大量的功课。他搜集了国内外关于服装历史文化、变革趋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料,以备能更深入地进行报道。
1988年5月10日,北京服装学院举行盛大的成立大会,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亲临祝贺,纺织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等各级领导也到会一同祝贺,盛况空前。会议间隙,张印周抓紧一切时间密集采访,当晚就撰写了《纺织工业部部长寄语时装与纺织品杂志》。之后,《纺织工业部部长谈服装》《女部长的衣着观》等报道相继刊发,《文摘报》还对《女部长的衣着观》一文进行转载,社会反应很好。
1988年11月,张印周赴西安,就国务院将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管理、实行大纺织的决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他走访了陕西省纺织工业局、陕西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西安西服总厂、西安兴庆服装厂、咸阳的两家鞋厂,以及西安市钟楼周边的商贸市场。并采访了纺织服装系统的局长、厂长、经理及普通市民30多人,与三家服装企业职工进行座谈,了解了陕西服装企业划归纺织行业无进展的症结所在,及时采写了调研报告,上报国家纺织工业部。同时,《看西安市场 谈陕西服装》调研通讯发表在当年12月3日《西安晚报》头版上。不久,陕西服装划归纺织管理落实到位。
张印周从事时装新闻后,开始注意学习研究时装、服饰文化,力争做个内行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衣着美,特别是演艺界更引领了时尚潮流。张印周善于捕捉新信息,为了把握时尚脉搏,他瞄准了演艺界名人,开启了专访之路。他首先筛选出哪些演艺界名人着装比较讲究、穿着打扮比较得体、衣着色彩搭配比较协调,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框定了采访对象。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曾以《红日照在草原上》《牧马之歌》《延安颂》《北京颂歌》《祝酒歌》等经典歌曲家喻户晓。他的着装、气质、形象也令观众为之称赞。李光羲认为,演员要给观众带来整体美感,光有气质和风度是不够的,如果忽视了服饰美,观众获得的美感就少许多。李光羲的一席话及舞台形象,使张印周进一步确认,要从全方位的视角对服饰文化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著名影视明星朱琳,以饰演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女主角一举成名,之后相继在《西游记》《遭遇昨天》《戏剧人生》等几十部影视剧中担纲女主角,备受亿万影迷关注与喜爱。张印周采访朱琳时,她阐释了自己对服饰审美的独特见解:“服饰是人的一种外在标志,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在着装上既要讲个性,又要随流行。”
张印周与朱琳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着装比较单调,服饰审美还在摸索中。张印周采访积累演艺界名人的服饰感悟,并及时发表在报纸及服饰刊物上,对人们的服饰审美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启蒙作用。
此后,张印周又开始了服饰设计师的专访之路。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皮尔·卡丹等名牌服饰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无疑对繁荣市场、美化生活、提高国人审美意识、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张印周在北京马克西姆餐厅采访了皮尔·卡丹东方首席代表宋怀桂女士,及时向国人介绍了皮尔·卡丹的服饰工艺、板型、款式风格及防伪标识、面料识别等,为国人购买国外名牌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又重点释放了皮尔·卡丹公司近期欲在海南、福建、天津成立马克西姆服饰公司的意向信息,为国内服饰企业提供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机遇。
对于一些时尚服装的设计,张印周也要探个究竟。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青年设计师杜和自有自己的理论。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具备现代人的意识与观念,更要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因为服装设计的目的是“传达”,设计师的使命就是捕捉穿着者的心理情绪,当好“传达”心情的媒介。一件服装设计是否成功,应该由消费者来评判,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不平衡感”,一种“视觉冲击感”,这样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张印周很是赞赏,并给予推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