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进口呈现“量减价扬”。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前5月,国内进口煤及褐煤累计9595.5万吨,同比下降13.6%,累计总金额达到97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7.5%;原油进口总量达到2.17亿吨,同比下滑1.7%,累计总金额达到9671.8亿元,同比增长53.0%。
此外,前5月,国内共进口天然气4491.1亿吨,同比减少9.3%,累计总金额达到1713.5亿元,同比增长54.5%;成品油998.2万吨,减少3.8%,累计总金额515.8亿元,同比增长33.5%。
夏季用电高峰将至,能源产品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量”与“价”能否得到双重保障?这对我国能源转型有何启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政策在稳煤价、提产量上发力明显,加之煤电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能源安全相对可控。“应该注意的是结构安全。短中期表现在怎样替代石油,这可能需要增加储备和增加上游投资。长期的问题是,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需要考虑其能源供应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能源保供稳价具有较好条件
富煤是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之一,而煤炭也是我国保障能源供应的主要抓手。
尽管我国煤炭供应长期以国内为主、进口为辅,年进口量约2亿~3亿吨,仅占总消费量的5%~7%。但是,由于国内煤炭市场化定价程度较高,进口煤价格对国内市场煤价区间底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晶统计,今年前5月,我国煤炭进口均价高达1018元/吨,是2015到2020年平均值的2.1倍,因此国内煤炭稳价面临较大挑战。
中电联6月20日发布的《CECI(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周报》显示,目前主产区煤矿整体继续保持即产即销状态,各煤炭主产地省份陆续召开并印发保供稳价方案,但煤炭供应偏紧状态无明显改善,煤炭长协供应量紧张,面向市场销售量不足,煤价高位运行。
最新一期的CECI沿海指数5500、5000大卡电煤综合价为871元/吨、793元/吨,分别比上期上涨14元/吨、10元/吨,现货成交价为1336元/吨、1156元/吨,分别比上期上涨67元/吨、30元/吨。
国际方面,CECI进口指数到岸综合标煤单价1649元/吨,较上期上涨56元/吨,环比增加3.5%。国际动力煤市场供应依旧偏紧,同时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价格整体维持高位运行。
在日前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5月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继续增长,有利于能源价格稳定,也带动了PPI涨幅的回落。尽管外部输入性压力加大,但国内保供稳价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能源供给基本稳定。
付凌晖称,从能源消费结构上来看,石油、天然气存在一定对外依存度,但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还是煤炭,国内煤炭储量比较丰富,产能也比较稳定。今年以来,国内煤炭生产保持较快增长,5月原煤产量增长超过10%,煤炭价格涨幅也在回落。中国在能源进口多元化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发展也继续保持较快势头,5月清洁能源发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都有利于保障能源价格稳定。
“尽管受国际因素影响,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明显低于国际水平,能源保供稳价具有较好条件。”付凌晖说。
为做好迎峰度夏兜底保障,各部门保供稳价工作正在持续加码。
6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称,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全面开展落实煤炭价格调控监管政策拉网式调查。
调查组以重点燃煤电厂5月份电煤采购情况为切入点,全面调阅电煤采购合同,查阅相应煤炭生产流通企业的合同和发票,并对煤炭、电力企业的交易凭证进行交叉比对,形成调查结论。从反馈的部分调查结果看,已查实一些企业煤炭销售价格超出合理区间。目前,各地拉网式调查还在进行中。
国际能源动荡影响几何
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市场持续波动,如何应对国际能源价格高企造成的多重影响,以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社会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