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彼得 2.0!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宣告死亡
彼得 2.0,跟 AI 做最佳搭档
完成「三重造口术」后,彼得继续追随他所相信的科技,向命运发起反击。
我所有的早期科学教育都来自《神秘博士》和《星际迷航》。他们教会我:如果你足够聪明勇敢,并且能够接触到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 彼得一直积极发声,跟大众分享自己的「科学实验」
彼得通过资料搜集发现,失去说话的能力最让渐冻症患者感到沮丧。即使现有的文字转语音软件再精准,也无法让这些「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表达个性、交流情感。
2018 年,趁着说话能力还没有受到影响,彼得找到语音技术研发专家 Matthew Aylett 博士和他任职的 CereProc 公司,想要「留住」自己的声音。
另外,考虑到渐冻症也会让彼得丧失面部表情,他也提前联系了 Embody Digital 公司进行面部动作捕捉,制作一个生动逼真的 3D 虚拟化身。
霍金那听起来相当僵硬的「机器音」,来自 1986 年的语音合成技术,因为找不到更喜欢的替代方案,他一直用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但彼得不一样,他希望日后代为发声的声音能像个真实的人类。
▲ 霍金标志性的合成「机器音」,也出演过不少影视剧
整个项目前后花了 1 年多的时间。彼得在录音棚待了好几周,留下了超过 15 小时的音频、1000 多个词组,以及平静、愤怒、兴奋等不同语气表达,再交由 AI 进行学习模仿。
当 Aylett 交付成品的时候,彼得说话已经有些艰难,他将在 3 个月后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并失去自己的声音。
幸好经过无数次优化,彼得的语音合成效果还不错,他们甚至让这把声音唱起歌来。听到自己相仿的音色唱着《Pure Imagination》,那一刻的彼得先是震惊,眼眶一红,久久说不出话来。
彼得还需要一个能让他自如输出想法的解决方案,毕竟,手指移动能力也是他终将告别的东西之一。
一开始他对脑机接口很感兴趣,但发现输出效率实在太低了,最终决定选择了眼动追踪。
后来,彼得遇上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主管 Lama Nachman。几年前,她为霍金升级语音合成系统时,开发了一个上下文辅助感知工具包(ACAT)。
之前,霍金通过抽动脸颊肌肉来打字输入,一分钟只能敲 1 个词。而用上 ACAT 后,霍金的语速快了一倍之多——因为 AI 不断学习霍金的表述,他只要输入约 20% 的字母,系统就能快速预测出下一用词。
这个开源软件,自然也很适合彼得用来提高沟通效率。
▲ Nachman 曾帮助霍金升级语音合成系统
Nachman 发现,虽然都是科学家,但彼得和霍金对 AI 的态度截然不同。
霍金很喜欢给 AI 纠错,他总想要掌握完全的控制权,所说所写都得跟脑海里的一字不差。而彼得将 AI 看作合作伙伴,他甚至愿意在更多生活场景中使用 AI,看看它能产生什么聪明有趣的惊喜。
在彼得看来,人类和 AI 的关系就像是「导演 VS 即兴表演的演员」。
▲ 彼得的自传《彼得 2.0》,其中有 1/4 内容通过眼动追踪撰写
不管好莱坞大片如何警惕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灭绝,眼前这位「彼得导演」,似乎都对 AI 有着无可救药的乐观和信心。
接受公众号「一条」采访时,他这么说:
我相信未来人类的最佳状态,是人和人工智能一起工作,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human-centric AI)。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和人和谐相处,不是他们各自的单独表演,而是相互依赖,彼此协同。
一切准备就绪。出于生存需要,2019 年 10 月,彼得完成了激进的全喉切除手术,医生分开了他的食道和气管,又接入了一条新的管子用以呼吸。彼得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正式告别了彼得 1.0。
手术完成 1 个月后,彼得在社交网络上大声宣布:「彼得 2.0 已上线!」有各种 AI 加持,彼得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赛博格。
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的身份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