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23 家中小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普惠金融执行存走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审计署网站6月21日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显示了2021年在各项审计中继续重点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自然资源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审计报告称,审计部门审计了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并对5家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了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变形走样等。
审计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前述44家金融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2.46万亿元、负债11.31万亿元。
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
审计报告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一是资产质量不实,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 亿元。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按照风险程度分类,商业银行贷款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即为不良贷款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1%。其中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519亿、6831亿,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5%、4.09%,合并计算平均不良率为3.23%。如果将审计署披露的少计规模纳入,城商行、农商行平均不良率将由3.23%上升至3.72%,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分析来看,金融机构掩盖不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满足不良率考核的要求;二是可以减少拨备计提,进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同时不良贷款减少,还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要求;三是在绩效考核中增加员工绩效工资。
“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问责,通过各种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掩盖,导致监管当局无法全面掌握银行贷款风险。实践中,银行一般通过多次展期、非洁净出表等方式掩盖不良。”中部省份某地市审计局人士称,“审计上都有一套方法进行应对。比如对于非洁净出表,主要分析近三年财务报表科目余额变动趋势,对于超过20%变动的科目进行重点关注和调查。”
在过往的审计中,审计署也披露了银行掩盖不良的情况。如2020年审计报告指出,6 户金融企业通过降低标准、虚假转让等方式掩盖不良资产1423.14 亿元。2019年审计报告指出,抽查的43家地方中小银行平均账面不良率2.48%,其中16家实际不良率超过账面值2倍。
2018年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未有效化解。三省份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假方式掩盖不良贷款1005.84亿元。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率4.94%,42家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超过5%。
今年的审计报告还披露,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23家中小银行有9家资本充足率不足,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测,8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6家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
今年3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减少一半,连续6个季度下降。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33家,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今年4月在央行发布会上表示,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随着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起伏,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的高风险机构。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不要在下行期过度悲观,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好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的前面。
审计报告建议,重点要防范化解不良资产处置、信贷资金审批等风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风险隐患。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中小银行加强党的领导。
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变形走样
近年来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力。2019年、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设定大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目标,分别为30%、40%、30%。从实际情况看,六大国有银行均超额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