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23 家中小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普惠金融执行存走样
今年3月初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发布会直言:“我们在推动大银行、大机构服务重心下沉的过程中,也对其他的地方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下去调研,很多地方的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都抱怨,说工行太厉害了,把我们的很多客户都抢走了,建行也抢了不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再设置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目标。不过,今年5月5日召开的国常会继续对大型银行普惠贷款增量明确了要求,提出“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5万亿,这一增量背后的目标增速为30%,目标增速持平于2021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重新设定这一目标增速显示出保小微企业的急迫性。
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普惠金融贷款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大型银行投放不精准,4家大型银行通过人为调节贷款企业类型等虚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87.18 亿元;有24.96 亿元实际流向房地产或大型集团;抽查517户小微客户有364 户无实际经营。
再如,利用普惠信贷管理漏洞套取资金问题凸显,2家大型银行13.66亿元被一些个人或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或虚构贸易背景等方式套取,用于购买商品房、偿还债务等。
报告还披露,中小银行的主责主业是支小支农,但23家中小银行至2021年3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10.33%,仅为亿元以上大客户贷款占比的五分之一,其中6家涉农贷款余额也已连续3年下滑。
审计报告建议,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合理增长,引导金融 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