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今年,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第七批国采进度延迟,但终究没有缺席。6月20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第七批集采文件《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包括第七批集采规则、采购品种目录以及首年约定采购量。依据采购品种目录,本次集采涉及包括奥美拉唑注射剂、碘帕醇注射剂、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等在内的61个品种、125个品规。
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七批国采在规则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次国采增加备选制度,按原规则先是中选选区,之后可以是备选选区。不过,选区不能重复,不能放弃备选身份,备选身份启动则执行本省原中选企业中标价与备选企业中标价。此外,各地的企业资料递交到企业所在医保局,线上开标。最多中选家数没变,但从时间轴上来看,国采第七批从行业内看到目录到报价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次,这也意味着第七批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某证券研究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本次国采药品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涉及的药品治疗领域包括了肿瘤、糖尿病、抗生素、心血管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有奥美拉唑等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品种药物,这也意味着近30家企业将展开价格竞争。而根据本次集采的规则,如果需要确认中选,还需要按“同品种最高顺位‘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顺位‘单位可比价’”计算比值排序,这意味着入围企业越多,品种的竞价企业竞争越激烈。
“集采无非是两大目标,一是推动国产药高质量发展;二是实现降价惠及更多患者。从2018年11月,当时要推出这个集采时,很多企业非常不安,也有很多的不理解,一直到2021年,国办发出的2号文提到关于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意见,行业开始接受。在整个大前提下,第七批国采企业价格竞争趋势也是愈发明显,我们怎么样顺应政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这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课题。”上述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说道。
第七批国采防“断供”
根据IQVIA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国采已经进行了五轮六批,涉及218个品种,最少一次的首轮4+7纳入品种25个,最多一次的第五批国采纳入品种56个(按照分子通用名计算,不考虑剂型差异)。这也预示着,国家药品带量采购联动降价且降价范围逐步扩大已是大势所趋。
这一趋势在前不久就已经传出。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召开的医药集中采购形势分析和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中,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强调,要深刻把握当前医药集中采购改革阶段性特征和外部性挑战,按照“紧盯量、立足统、同标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牢牢抓住“量”这个基础支点,以系统观念统筹集采改革和价格管理,坚持国家组织集采和省际联盟集采同等标准推进,不断强化平台支撑功能,扎实做好第七批药品集采、骨科脊柱耗材集采、重点省际联盟集采等各项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时隔不久,第七批集采开启的文件正式落地。而从此次的文件不难发现,根据采购品种目录,本次集采涉及包括阿法替尼口服常释剂型、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奥美拉唑注射剂、碘帕醇注射剂、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等61个品种。在中选规则上,此次最多入围企业数量为10家。中选地区和中选企业规则变得更为复杂,提出了备供地区和备选企业。关于备供地区,文件提出,拟中选企业在主供地区确认完毕后,进行备供地区确认程序。每个拟中选企业的备供地区须不同于其主供地区。若拟中选企业数为1家,则无需参加备供地区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拟中选企业确认后在备供地区成为备选企业,备选企业按其中选价格直接在备供地区挂网供应。当主供企业无法满足所选地区市场需求时,备供企业可按有关程序获得主供企业身份。具体启动程序和条件由各省级医保部门负责。
这一规则的设置也主要是为了防范药企断供的情况。一位不愿具名的药企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集采从2018年11月推出至今,尽管集采已进入到了制度化、常态化阶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有质疑的声音出现,集采也成为部分药企难以完成的KPI之一。随着集采品种中中选的企业数不断地增多,供应保障是重要的前提。从目前的形势可以发现,企业规模越大,越会爱惜自身的口碑,药品质量也会愈发得到保证,在供应保障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