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杨欢
作为世界上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内河航道,长江是贯穿我国东西部的水运大通道。
“湖南湖北同属长江中游省份,但两省港口运输量相差甚远。”6月19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作斌在《湖南日报》刊文中指出,虽然有湘江航道过境,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水路交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客观上制约了长沙乃至湖南的发展。
数据显示,湖南省内河通航里程居全国第三,但5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只占11%,利用率较低。反映到运力上,2021年,湖南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不足湖北和安徽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江西吞吐量的6成左右。
一直以来,湖南省内经济中心与水运枢纽之间存在“错位”——坐拥长江沿线最早对外开放的八大港口之一,岳阳港是湖南的重要外贸平台,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布局主要在长(沙)株(洲)(湘)潭。
长沙有运量缺良港,岳阳有良港缺运量,导致两者都难以做大做强。此前发布的《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就提出,要推动长沙北拓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
在蒋作斌看来,“长沙向北”的设想,是希望借鉴11年前安徽三分巢湖的做法,让合肥城市发展主轴“向东”推进,从而大大缩短其与长江的距离,成为“准沿江城市”。
不过在行政区划调整政策趋紧的当下,原封不动地“抄作业”显然不现实,从内河城市到沿江城市,长沙如何“圆梦”?
差距
岳阳城陵矶港 图片来源:新华网
坐拥“黄金水道”区位优势,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湖南苦水运不强已久。
与同属长江中游的兄弟省份湖北相比,湖北省域内长江内河港口主要有武汉、荆州、宜昌、黄石4个,湖南主要有长沙、岳阳港2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8831万吨,湖南14094万吨,不足前者的3成。
在长江经济带上的10个省份中(以沿海港口为主的上海除外),湖南去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第7,在长江中下游6省中排名最末位。
其中,排名居首的江苏吞吐量是湖南20倍以上,排名第6的重庆吞吐量也比湖南多了5000多万吨。
而在长江中下游6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中,长沙港口的运力同样排名垫底。
长沙货物吞吐量还不足南昌的一半,仅相当于隔壁武汉的一个零头。
根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今年1-5月,长沙货物吞吐量累计610万吨,而武汉、合肥、南昌分别达到5374万吨、1795万吨、1250万吨。从增速来看,长沙同比增长12%,略高于合肥的11.6%,不及武汉和南昌的12.5%。
即便在湖南省内,长沙港口货物吞吐量也仅排名第三,在岳阳和湘潭之后。其中,岳阳作为湖南唯一一座沿江城市,去年货物吞吐量达8957万吨,是长沙的5倍多。
湖南亟需一个“黄金港口”。作为水路运输的节点,又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转换场所,港口在整个交通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隔壁湖北为例,坐拥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内河港口阳逻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实现了每周7个航次的定班开行,货柜可以到港即发;武汉到日韩的“江海直达航线”相继开通,从武汉阳逻港始发江海直达航线达到四条。
目前,湖北还依托阳逻港,建设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多通路多式联运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成贯通东西、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武汉枢纽。
解困
追赶差距的同时,湖南还有更深的打算。
今年4月13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这并非是其首次展露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的雄心,早在2017年、2018年长沙就曾提出全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梳理全国已经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无一不实施枢纽战略。比如,广州规划建设全球交通枢纽,武汉、郑州要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等,都有些“得枢纽者得天下”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