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深圳,6 月 10 日,深圳机场披露了 5 月份生产经营数据,公司 5 月旅客吞吐量 185.63 万人次,同比下降 52.51%;航班起降架次 2.09 万架次,同比下降 28.1%。
但这项代价总归要比其他城市小,根据张一平的测算分析,在结束疫情后的4月份,深圳工业生产、投资、外贸以及信贷投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消费修复较为滞后,在疫情、就业、收入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意愿偏低。
未来,核酸应该怎么用?
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是,核酸检测阳性,不等于有症状,不等于有肺炎症状,更不等于发展成危急重症。
常荣山表示,未来更有效和更具性价比的清零方案是要借助已对新冠肺炎有充分认知的民间力量,协助超95%的无症状感染者更好地自愈,并精准筛出具有危急重症因素的感染者,为其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
这套方案的筛选标准是症状,即通过出现疑似症状的人群的主动就医发现疫情,并分层处置,多位专家提醒,鉴于奥密克戎毒力已大幅降低,各地决策者要克服恐惧心理,保护好老人和儿童等脆弱人群,在发现疫情后快速启动、精准处置即可。
北京此轮疫情发展至今已有两个月,累计感染者两千余例,6月2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王小娥在发布会上通报,北京至今无无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种种现象已经释放出信号:常态化核酸和全员筛查,当疫情乍现苗头时,是有效遏制的手段,也是帮助中高风险地区尽快恢复常态的有效措施。但在零星病例的地方,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甚至是收效甚微。
“在香港,常态化核酸被抛弃了,现在搞的是岗哨系统。”金冬雁解释,一个750万的城市,每天从18个区随机抽出共1万人测抗原,就能见微知著,有效掌握城市的流行情况。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奥密克戎最终在动态清零和群体免疫之间突破了临界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3月公布的推算,全港约有440万人已感染新冠病毒,近六成人口,港府专家顾问、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此前称,第六波疫情一定会来,最终会转变为“风土病”。
近一周多来,香港疫情回升至日新增千例。金冬雁指出,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会造成进一步传播,“再传播病例数也上不去了”。
香港的经验表明,大部分人群接种疫苗,超半数人口感染,已经在社区人群中形成了免疫屏障,“就算把病毒放进来,也只会感染一小部分人”。
几个星期前,金冬雁参加了一场100多人的会议,吃了两顿饭而茶歇环节也有人摘下口罩去吃东西,事后发现有一位打过三针疫苗的同事感染,但包括他在内的参会者作为密接测了好几轮抗原再加一轮核酸,最终一个人都没感染。
在香港,核酸检测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防控措施,而采取的是在有病例或有风险的地方,先进行连续几天的抗原检测,核酸只是一种确认感染的证明。而对于重点行业、重要岗位,通过每天做抗原的方式,及时筛查出感染者,居家隔离一周,转阴后继续上班。
一项关键的措施调整,是核酸检测从“被动”转为“主动”。
即对于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比如在医院、餐饮等行业要求,在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可以设置,旅客出入可自愿检测,并且由政府买单转为自费。
“目前,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目前以严格的管控和常态化核酸检测为主的防控策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待高效、广谱的疫苗和高效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研发成功后,我们防控策略也会随之改变。”卢洪洲说。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双管齐下,才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认为,硬件闲置还不到讨论的时候,核酸采样亭不太可能短期内撤销或者停用。现在疫情还不能说完胜,花钱投入的核酸采样设施和人员,哪怕这个月不开展运行,也还是要确保关键时刻随时能够启用,并维持一支固定的、随时可以调动的核酸采样队伍。
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核酸采样亭可能会出现闲置,但不会消失;工作时间可能会调整,例如从全天缩短到半天等,但这一设施和相应人员并不会立马退出。只是减缓频次,或者转为重点行业的人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