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肉价“V型”反转,新一轮猪周期开启了?
业内预测,第13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成交率大概率仍然会很低。不过,在朱增勇看来,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回升,生猪产能平稳着陆。无论从生猪产能还是生猪价格来看,收储的市场效果已经有效实现。
据统计,今年前12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计划收储47.8万吨,然而实际收储量只有10万吨左右。按照80公斤胴体测算,今年收储的冻猪肉相当于125万头生猪。这跟2021年6.7亿头出栏生猪规模相比,储备肉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徐洪志称,主要意义在于提振信心,进行预期管理,防止产能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王中认为,供需基本面和市场情绪,仍将是影响猪价的两大因素。
朱增勇认为,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主要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自从2009年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政策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分别进行收储,随着收储机制的持续完善,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调控手段。
为调控国内猪价,全球多个国家多措并举,采取过包括收储在内的举措。
朱增勇称,美国、欧盟和日本,均有冻猪肉收储政策,但收储量非常小。例如,2021年以来,欧盟地区猪肉价格下跌,实施了冻猪肉私人收储,一些欧盟猪肉出口国,例如德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均支持该政策。
除此以外,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两大猪肉出口市场,采取过鼓励猪肉出口的调控措施,比如提供猪肉出口补贴、开拓新的猪肉出口市场。日本通过增减猪肉进口来调控猪价。从稳定生产角度,国际上也会通过提供紧急救助补贴、贴息贷款、生猪保险等措施,防止猪价过度下跌对产能造成影响,进而有效稳定猪价。
朱增勇称,在欧美国家,猪价也多次发生较大市场波动。比如,今年以来,欧盟地区猪价出现大幅上涨,而前一年则大幅下跌。为此,欧美国家采取包括生产稳定支持、市场调控和贸易调控等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