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四川凉山的哈佛博士后:起点并不决定人的一生
“起点肯定对人影响很大,但不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毕竟我们有几十年时间去改变这一切。”
走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彝族小伙阿勒拉哈回望这三十多年来的人生轨迹:从四川凉山昭觉县城旁一个小村子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马萨诸塞州,从凉山农村娃变成哈佛大学博士后。
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他求学经历了种种艰辛,“有时连铅笔和本子都买不起”,“用石头写字画画”,“冬天没有好的鞋和袜子穿,很冷”,“前一晚没有剩饭带走,第二天中午没饭吃只能挨饿”。
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受过很多苦,反而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小时候环境艰苦,让我懂得珍惜,长大了我也有机会追求自己想要的。”
他不喜欢“活在当下”,不认同“道理谁都懂,只是做起来难”。只有行动,尝试过了,他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边界在哪里。
但他总是不断地打破人生给他预设的框架:走出大凉山,考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为一名专科生;2009年毕业后,专升本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11年,先后进入Tieto、Symantec、Veritas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但他并不就此止步。2014年,他考取了韦伯斯特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7年,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1月加入哈佛医学院计算生物医学中心,担任博士后。
“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似纸应有不屈之心,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便是阿勒拉哈的人生态度。
6月22日,阿勒拉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奋斗故事。以下是他的讲述——
阿勒拉哈在哈佛大学校园的草地上。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环境艰苦让我懂得珍惜”
我出生在四川凉山昭觉县一个小村庄,叫史里社。我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有一位弟弟和一位妹妹,我父母都是农民,半文盲状态。爸爸可以读彝文,妈妈勉强认识简单汉字。
我家经济困难,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几个月不吃肉很正常。不过那时候大家没啥感觉,就是习惯了而已。其实不仅仅是我,相信在那里长大的同龄朋友都是差不多类似的经历。
那时候,我们这里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由于农村里很难找到书,我小时候有一颗好奇心,见到啥书都想收藏起来读。
我读小学时,由于地方落后,老师们都不愿意长待,代课老师频繁更换,有些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来。村里的老师只能教到三年级,四年级以后我们就不得不走比较长的路跑到村中心的学校上课。如果家里前一晚没有剩饭可以带走,第二天我可能就得挨饿了,因为路太远,中午来不及走回去吃饭。
印象很深的是,冬天昭觉县比较冷,我没有好的鞋和袜子穿,所以感觉脚特别冷。不过那时候周边的孩子也这样,没有对比所以不觉得很苦。
有时候我连铅笔和本子都买不起,就算买来都舍不得用,或者该写一排字的格子,我写了两三排。(为了省买文具的钱),我用石头在相对平滑的地方写字、画画。
这有一条小溪从山顶往昭觉河流去,小溪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容易写字的石头,那些石头被水泡了之后比较软,写字还挺好用的,还有不同颜色,挺好玩的。那条小溪也是村里饮用水的源头。
中学时期的阿勒拉哈(右一)。
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但可以天天上山放牛,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在瀑布下洗澡……这些也是城里孩子享受不到的乐趣呀。对于过去经历过的困难,就作为一种经历和锻炼,但是不应该成为一生烙印。
我现在真的不觉得自己受过很多苦,反而觉得我是很幸运的。小时候环境艰苦,让我懂得珍惜,长大了我也有机会追求自己想要的,没有觉得什么不公平的。
父母对于我的学习和事业都是无条件支持的。凉山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回到凉山工作,哪怕当一位代课老师或者村官都觉得光宗耀祖,而像我这样在外面的,他们就觉得在外面打工没啥出息。所以大部分同学大学毕业后都应父母要求回到凉山工作。他们回到凉山做贡献,这一点当然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