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确,清退“超龄”农民工不能一刀切!月薪过万建筑业为何难觅90后
愿意从事建筑、装修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在变老。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为27.3%。
据工人日报在2022年3月18日的一则报道,出于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考虑,全国多地发文规范,要求“超龄”工人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工作,已有的超龄工人要清退。超龄的标准大致定在男性60周岁以上。
当时,“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10年后,当现在建筑工人中的主力军不得已进入因超龄而被清退的行列,届时谁来为我们修路造楼?这或不是危言耸听。
近日,安徽省发布新政,提出柔性用工管理,分岗位确定用工年龄,避免建筑行业农民工“超龄”一刀切;对“超龄”工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安全教育。
柔性用工,避免农民工“超龄”一刀切
6月15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该新政将于今年7月1日施行。
新政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中,安徽省住建厅要求,各地要实行柔性用工管理,分岗位确定用工年龄,避免建筑行业清退超龄农民工一刀切,并对超龄工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安全教育。
据工人日报24日报道,来自安徽阜阳农村的李师傅今年刚满60岁。由于身份证上登记的年龄比实际年龄大了几岁,早在两年前,他就被施工单位拒绝过。不仅如此,他在应聘保安岗位时也遇到了“卡年龄”的情况。
“他们担心年纪大容易突发疾病,但我每年都体检,身体好着哩!”李师傅觉得自己明明还能干得动,并不想那么早就回老家休息。另一方面,增加收入、为子女减轻负担也是摆在他眼前的现实压力。
超龄农民工逐步从工地退场也可能加剧建筑行业“用工难”。据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工会主席刘长丰介绍,建筑工人面临年龄断层,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进入或留在建筑业;另一方面,部分工人因年龄较大无法再从事施工作业,企业正在流失大批已有劳动力。
如何避免建筑行业清退超龄农民工一刀切?刘长丰认为,应由政府牵头,针对建筑行业特点,根据工种划分用工年龄。如涉及登高作业、重体力劳动等工种,仍需要有严格的年龄界限;而对于建筑业内勤岗位、部分管理岗位等,年龄可适当放宽。
实际上,除了安徽,此前也有少数城市在文件中就已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而非“一刀切”。例如,2021年,成都市住建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年龄超过60周岁的从业人员,应当参照驾照年审方式向用人单位提供健康证明(有效期1年)。用人单位要对大龄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进行核验,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不宜从事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岗位。
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工地?
由于工资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又不愿在工地掏力,建筑施工行业日渐成为大龄农民工的首选。
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8.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7.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来,农民工平均年龄逐年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也不断提高。2017年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1.3%,2018年、2019年、2020年占比分别为22.4%、24.6%、26.4%。
今年6月,光明日报一篇文章发问称,“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工地?”。文章称,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调查队的数据显示,传统的建筑业从业者更多的是集中在高龄农民工中,其中30岁以下群体中从事建筑、装修的占15.0%,而5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则为42.7%。另据统计,2007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2岁,2017年为43.1岁,10年时间平均年龄增加了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