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万高考生面临新选择:选大学是去教育大城,还是去经济强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一流院校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辖市,以及其他主要省会城市,基本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
即使是欠发达地区,也有双一流高校入围,如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
不过,由于第二轮双一流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高校混在一起,失去了传统985与211的识别度。
这方面,可通过各地入围的一流学科总量进行衡量:
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跻身双一流,未必说明高校实力突出,但成为双一流,却能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实力不算发达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两所双一流大学,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
这两所高校,在日常的行政教学开支之外,还获得了河南75亿资金的重磅扶持,其中省财政分别安排郑州大学50亿元、河南大学2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
所以,双一流大学,未来会强者恒强。
04
教育强城之二:世界500强高校
第二个指标是世界500强高校。
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真正具有可信力的只有4个:QS、U.S. News,泰晤士、上海软科。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1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共有6所,上海5所,南京2所,广州2所,武汉2所,天津2所,长沙2所,深圳2所。
从高校来看,4大榜单全部跻身200强的只有7所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这正是赫赫有名的清北+华东五校。
当然,一向被视为教育洼地的深圳,却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跻身多个世界大学排名,这与公众的传统认知形成冲突,背后或许不无深圳经济强市的加持。
当然,四大榜单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可自行参考。
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深圳、苏州、无锡、佛山等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05
就业之城:
985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就业所在地,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去向,可谓至关重要。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是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这也是我国经济产业最发达的几个区域。
在主要985高校中,留在本省比例最高的当属华南理工大学,超过3/4的毕业生留在了广东,中大、暨大等省内高校也是如此。
相比而言,留在本省就业比例最低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都不到3成,而广东、北京等地成为东北一流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省内存在强省会的985高校,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是如此,这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也有论述。
武汉和合肥成了例外。
武汉是我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如何留住百万大学生,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