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新农人”有多猛:五百万返乡种桃,水稻田种蘑菇,农田里露营
2022年的上半场即将收官,城市生活的计划与变化考验着现代都市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下,有一批返乡人的农业实践已经结出了果实。他们是有勇有谋的“新农人”,怀抱着美好心愿,在一片片乡野泥土中开辟出星辰大海,而科学技术的加持,则让他们的果实惠及更多人。
在六月的最后几天,《中国人的一天》遇到了三个“新农人”的故事,他们怀揣五百万返乡种桃,在水稻田里开发菌类种植,甚至计划在农田上开启露营产业。以下是他们突破自我的故事。
41岁的李本国刚刚张罗完一次培训,参与者是德阳旌阳区的家庭农场主,他们正聚在一起探讨家庭农场的经营思路。
这是李本国从城市回到德阳乡下搞农业的第5年,因创业成果喜人,他被选为旌阳区家庭农场联合会的秘书长。
6月的天气多变,时雨时晴,李本国的农场占地三百亩,分种植和养殖两大类,都得看天吃饭。好在今年他不需再为收成和销路担心,因为6月初开始成熟的枇杷、李子和桃全被销售一空,而下一批的桃还在树上,等待成熟。
水果不愁卖,他的心情轻松多了,也有了功夫可以做做别的事。
6月农场的温度有33摄氏度,李本国洗把脸,给自己降降温。
每年6月,都是李本国最操心的时间。因为桃子在这个月开始成熟,农场能不能赚钱、甚至回本,就看六七两个月的产量和质量了。
李本国规划了五个品种、其中包括脆桃和水蜜桃。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他要让农场的整个夏天都不断有果子产出。“最开始下地的桃树苗就是小树枝”,李本国指了指桃树上的软枝条,再指指长到碗口粗的桃树。种了5年的桃树终于结出了颇受顾客欢迎的果子,他感觉今年的事情能做成。
“果子树不像人,它不会骗人,你给它一口吃的,它就给你长果子。”李本国在果园里巡查时,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继一级厨师、职业经理人、区政协委员等头衔后,李本国有望成为成功的新农人。他一直乐呵呵地笑着,让人无法想象创业初期的艰难。
吃着自家农田里产的桃子,李本国心情愉悦。
几年前,李本国卖掉房子,离开从业多年的生鲜行业,破釜沉舟回乡搞农业,结果第一个种植项目就被人骗了。虽然损失不大,满打满算几万块钱,但这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强烈的。
中专毕业后李本国外出闯荡,在商场摸爬滚打十几、二十年,日子过得很不错,就想着回归农村做些事。他认为,把农业干好是天经地义的事,谁知道当头就挨了一记闷棍。
创业五年,第一年三百亩开荒花了大几十万,买树苗又花了大几十万,可接连数天瓢泼大雨,把地面、树苗给毁得一塌糊涂。他回忆有天晚上,被夏季的响雷惊醒,冒雨走到屋外不远的桃树林,看着大面积倒在地上的树苗,从头到脚都是“麻”的。
他遭遇了农业生产中,无法摆脱的厄运——无法阻挡的恶劣天气。
李本国正在地里检查桃树生长的情况。
经过这次打击后,李本国选择了总结经验、继续坚持:树苗死了就再买新的,地面重新规整、育土。除了老婆和两个孩子生活必要的钱,其余的资金全投到农场中。五年时间里,李本国在这三百亩土地上累计投资近五百万元,几乎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押进去了。
周末,李本国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会从成都来农场。妻子有工作,好多农场的糟心事,她也只能事后听老公倾诉。在她眼里,李本国这几年变了,除了皮肤被晒黑了,花钱也变得精打细算起来。
用他自己的话说:干了农业,人就没法大手大脚地花钱了,和坐办公室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开头两三年。如今,他收获了健康,再也不用参加没完没了的应酬和酒局,每天都规律地作息与劳作,身体变得比之前更结实了。
李本国的农场尝试多元化经营,他买了不少设备。
但他认为,年轻人干不好农业。因为这一行要资本、要技术,更要在农村沉得下心。他回来搞农业的第一年,正好三十七八岁,一腔热情,啥都想干,走了太多弯路。起初,他还养过鸡鸭,可是规模化养殖要求多,并不是圈块地把鸡鸭关进去就行了,最终,由于疾病传播差点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