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丨隔夜西瓜不能吃?冷藏西瓜要切掉1厘米再吃?研究告诉你:没什么必要
较真要点:
- 1切开后冷藏的西瓜,如果用保鲜膜包起来,细菌繁殖的速度要比不包保鲜膜慢得多。无论包不包保鲜膜,冷藏一两天的西瓜细菌数差不多,从安全性角度看对人体都没有什么危害。
- 2 “冷藏的西瓜切掉1厘米再吃”的说法不需要纠结,只要保证切瓜的刀干净,切开后马上用保鲜膜包裹起来并冷藏,再吃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掉1厘米”。
查证者:云无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夏天是吃西瓜的季节。每天到了这个季节,“隔夜西瓜能不能吃”“西瓜放冰箱要不要包保鲜膜”的问题就会出来刷屏。相应地,很多媒体就会翻出“某某人吃隔夜西瓜进了ICU”“某某节目做了实验,西瓜隔夜细菌增加了XX倍”的报道。然后就是“专家建议西瓜冷藏不要超过12个小时”“切开的西瓜冷藏不能超过24小时”“冷藏的西瓜要切掉表面1厘米再吃”之类的建议。
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1、“隔夜西瓜”吓唬人的两个著名实验
关于隔夜西瓜,网上流传着两个著名的试验。
一个是记者做的,说是把一个西瓜切成两半,一半用保鲜膜包上,一半不包,放了17个小时之后,找了一个实验室检测各自的细菌数,结果很惊人:用保鲜膜包住的西瓜表面的细菌数是一千多,而不用保鲜膜的则只有几十。于是得出结论:“使用保鲜膜细菌数量反而增多”。
另一个是某电视节目中展示的,专家把不同情况下切开的西瓜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检测细菌,最“脏”的一个样品检测结果是8400个菌落/25克,于是节目中惊呼“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
对于普通公众,这两个实验都很惊人,具有极佳的传播效果,也确实得到了广泛传播。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现在可能也还可以搜到。
2、如何看待食物中的细菌数?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细菌,但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仅仅是细菌总数高,并不意味着食物就不卫生。在食品安全上,需要检测“致病细菌”来判定食品是否安全。在实际生产中,“细菌总数”是用来衡量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比如说,严格按照国标标准取样操作的食用冰块中,每毫升细菌数不应该超过100个。如果超过了,就说明制冰系统卫生控制有问题,需要清洗。“每毫升100个”,仅仅是说明清洁卫生的制冰系统应该达到的指标,并不是说每毫升食物中的细菌超过100个就不安全。比如其他的冷冻饮品,这个控制指标往往高达几千上万个。
在前面提到的第2个实验汇总,在“最不卫生”的那个操作下,隔夜后的西瓜细菌数是8400个/25克,也就是336个/克。这个细菌数,其实是非常少了。比如超市里的巴氏牛奶,细菌指标是:取5个样品检测,如果每个样品的细菌数都不超过50000个/毫升,就是合格的;如果5个样品中有1或者2个样品超过50000但没超过100000,也算合格。对于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婴儿奶粉,合格标准是:取5个样品检测,每个样品都不超过1000,就算合格;只有1个或者2个样品超过1000但不超过10000,也算合格。
因为自然界中充满了细菌,而且细菌还能够不停地生长增加,所以细菌检测的取样点和取样操作,都必须非常标准规范才能得到准确数字。某些媒体缺乏专业训练,自以为是地随意操作,得到的数字也就毫无意义,其结论也只有误导公众的作用。而且,食物中的细菌数波动性很大,所以产品检测中都要求取5个样品,而5个样品中的细菌数可能相差10倍以上。
在西瓜从切西瓜到包保鲜膜,再到拿出来取样,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可能引入细菌。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如何避免这些“污染”,而且一共就两个样品,得到的“实验数据”几乎没有科学价值。
3、西瓜切开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来看一篇科学论文
关于保存切开的西瓜这个问题,1988年的《食品保护杂志》(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做了挺严谨细致的研究。
其中,下面这幅图内容很丰富,懒得看英文的可以只关注框出来的数字:
第一列的“5”表示冷藏温度,下面那个25表示在25度下的保存结果,第二天细菌数就已经太多,我们这里也就不讨论了,所以不冷藏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