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意欲“取代中国”,印度“芯片雄心”背后在发生什么?
而印度力争培育芯片产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印度芯片极度依赖中国及东南亚生产的芯片。据印度政府统计,截至2020年3月,印度进口价值1.15万亿卢比(100印度卢比约合8.48元人民币)的电子元件,其中约37%来自中国。
印度的弱点
但印度发展半导体产业,缺点也十分明显。目前为止,印度政府对芯片行业的支持更多是政策上的表态,财政支持还很不够。韩晓敏认为,半导体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晶圆厂极为昂贵,即使规模相对较小的工厂,建设成本也达数十亿美元。印度仅投入100亿美元,财力支持不够。在当前印度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半导体龙头企业的外部资金支持,将是该计划成功的关键,但能否获得这一支持有待观察。
其次,印度当前缺乏制造能力。据了解,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目前都建有各自的晶圆厂,但它们的产能仅为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未能达到满足半导体产业化生产的复杂工艺水平。此外,印度其他技术及人才储备不足。印度IT企业在服务外包领域达到顶尖水平,且坐拥大量的芯片设计人才,但耿博表示,芯片产业是封装、测试等一个大的产业链,印度只擅长设计,其他技术储备几乎零起点,相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与芯片设计人才相比,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长周期和产业支撑。
第三,印度资源效能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半导体产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同时需要极其稳定的电力供应,以及大量的土地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印度《商业标准报》分析认为,印度在这些方面问题百出。
此外,国际局势不完全有利于印度。印度南亚学者拉贾·莫汉表示,成为全球半导体中心是印度政府最具雄心和挑战的任务。这需要整合各种技术、工业能力和全球伙伴。耿博认为,即便有美国支持,依据印度现有基础,发展芯片制造业也绝非易事,况且美国也不会把核心制造技术给印度,只会打造印度低端的角色。
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兴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和中国相比,印度芯片行业基础弱、营商环境差,从投资角度来说,印度条件甚至比不上印度尼西亚,并不是跨国公司在亚洲首选。因此,跨国企业对印度芯片行业的投资,多是“试试看”的心态,类似三星半导体在中国的大规模布局,在印度很难实现。
龙兴春表示,印度人喜欢“造概念”,但半导体这种高科技行业需要真才实干。他认为,印度芯片行业想真正取代中国很难实现,该行业短期在印度也不会有太大成长。
还有分析人士表示,印度制造芯片整体国际环境要好于中国,但野心与能力之间不匹配。印度政府发展芯片制造业,反倒越来越像个“大饼”,在选情或者民意低迷的情况下,搬出来激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