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交卷并不是高考的结束,填完志愿才是。
今年一共有1193万考生参加高考,也是恢复高考45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在这个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匹配机制中,志愿填报变得尤为重要。
它意味着商机。在中国,现存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超过了2000家,数量排在前三的省份是河北、内蒙古、山东,收费最高可以到数万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它也关乎命运。仍然有许多学生因为缺乏志愿填报的信息支持,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这里,并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学业、就业选择。
文 |易方兴
编辑 |金匝
运营 |栗子
志愿大战
一台电脑不够,得抢3台。
早上7点,早饭都没吃,内蒙古的陈思雨一家就开车冲向网吧。附近的网吧已经爆满,新的网吧开车过去需要十几分钟,她调查过,那里的机子更新,速度更快。
在内蒙古,网吧才是一个考生的最后归宿。整个7月,内蒙古一机难求。每台电脑包机一天100块钱,陈思雨包了3台,精细化分工,“一台专门用来看精确到秒的北京时间,一台用来登录志愿系统,最后一台随时查询大学和专业情况”,每台电脑都要有“舵手”负责操控,这个工作落到了她和父母头上。
和其他省份的平行志愿不同,内蒙古采用的是全国唯一的动态排名机制,在这个系统里,考生报考心仪院校和专业后,能实时看到自己的排名,也可能会被分数更高的人挤出,直到系统关闭前,可以反复修改志愿。但是,每人最终只能选一个院校下的一个专业。
陈思雨形容,“炒股票一样”,惊险又刺激。她的分数不错,过了一本线,她要做的,就是像守城的将士那样,让自己的名字,在第一批次的录取名单里坚守到最后一秒钟,一击即中,因为一旦落选,就会滑档,直接进入第二批次的录取。
这场惊心动魄的志愿大战里,另一个角色变得格外重要——那是陈思雨花了将近一万块钱请来的志愿填报专家,也是她的军师。排名在变,军师的指导也会变:下一步要怎么做?是求稳还是跟随兴趣走?怎么去寻找最完美的平衡?
像陈思雨这样,只包3台电脑,只能算是普通。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她的一个同学一口气包了10台,亲友们和志愿填报机构的老师们在网吧坐成一排,严阵以待。由于每申请一个专业,都要输入验证码,所以,就连填写验证码这样的小事,这位同学都请了机构一个手速最快的老师操作,陈思雨填一个验证码要七八秒,那个老师可能只需要一两秒。
▲图 / 视觉中国
除了最刺激的内蒙古,其他省份对志愿填报的重视也毫不逊色。陕西省安康市的王晓桔,打高二起,父母就给她找了一家志愿填报机构,签约之后,每一学期都会有一个专门的辅导老师来记录她的月考、大考、联考成绩,并且在高考出分后提供两次时长为40分钟的当面指导,最终确定她的志愿。在安康,一个贫困人口数量位居陕西第一的小城市,这样的服务收费6000元,还是折后价,如果等升高三后再找,会涨价到一万多。
高考出分那天,王晓桔和母亲抱头哭了一个多小时。她的分数也过了一本线,但比她估算的低了二三十分,去不了省外的985,她觉得“很不甘心,不是自己的水平”。尽管父母口头上从来没要求她的成绩,但她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期待——为了保证她的午休,妈妈专门给她找了一个“小饭桌”,吃完还能有地方睡会儿午觉;志愿填报机构给的那本填报指南,“那么厚,我妈在上面做满了笔记”。
后来,王晓桔和父母从安康坐上大巴,前往西安的志愿填报机构,去接受那40分钟的面对面指导。在车上,她茫然地看向窗外,心情沉重,觉得自己像个战败的士兵,不知道接下来这条路要怎么走。
信息不对称
填报志愿时的迷茫和挫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息不对称。
回想高中三年,陈思雨从来没有感受到,学校或老师提供过任何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支持,没有哪一种教育,是在指导她怎么根据高考志愿去规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