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报什么专业对她来说,“只要好就业就行”。在她有限的认知里,汉语言文学、会计、法律,这三个万金油专业是比较好就业的。高三时,她曾看过公务员岗位要求,记住了“汉语言文学”的需求比较大,这也是她最后选这个专业的原因。
这一次,她守住了阵地。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里,她始终排在了专业下的第一名,比第二名高了十几分。那时候她没顾上想“分数被浪费”这回事,只觉得很开心,终于能报上了。
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考砸了的王晓桔,采纳了志愿填报机构的另一种策略。坐了3小时的大巴车,王晓桔一家人出现在西安的志愿填报机构,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家长。陕西填报志愿就三天,所有的需求也都集中在这三天,说是咨询40分钟,但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超时。
▲一对父母正在为孩子查看志愿表。图 / 视觉中国
终于轮到她了。父亲先给了个意见,希望女儿报师范类专业。但王晓桔特别不愿意当老师,填报的老师支持她,“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接下来的谈话围绕她来进行。陕西可以填6个平行志愿,第一个志愿,她先定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那一年中科院第一次在陕西招本科生,知道的人不多,虽然分不太够,但可以冲一冲。接下来的志愿,她填了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之所以也愿意填师范类,是她觉得,“如果能去985,师范类也可以接受”。
但接下来问题来了:要不要填陕西的211西北大学?受班主任影响,王晓桔一心想去省外,但填报的老师强烈建议她也填上,二人发生了分歧。最后,老师通过专业优势、贴合兴趣等理由说服了她,她在志愿里又加上了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
最后,她对自己说:听天由命。
市场疯狂
志愿填报是门生意。每到高考季,也是志愿填报机构的创收季。机构们就像蜜蜂追逐花期,频繁迁徙,这几天可能在一个省份辅导完,接着又要去另一个省份继续。
在杨柳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志愿填报的机构们会紧盯家长来学校的时候,比如家长会、动员会这样的日子,提前接到通知,在学校门口站一排,发彩色传单,辅导一位学生填报志愿,收费平均都在一万块钱以上。
王晓桔也曾在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兼职过。6月的25日、26日是当时最忙碌的两天,机构的大厅能容纳100人,但在这两天里也不够用了,还得临时租下隔壁和楼上的办公室。老师们都顾不上吃饭,只能抽空啃两口面包。当时,王晓桔的任务之一,就是安抚在外面排队的家长。她发现来做咨询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少,最远的一个妈妈住在榆林那边,她给这位妈妈打电话时,对方还在地里干农活,但这个妈妈,最后也花了9000元,来为女儿做这样的咨询。
陈思雨所在的城市,当地最权威的志愿填报老师,一次收费也是1-2万元,而且,这位老师还会把填报时间相同的四五名学生约到同一个网吧里,同时多线操作。在当地,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能找到当时小有名气的志愿填报老师,还需要父亲动用人际关系,更为出名的老师就更难约了,即便是想办法找到了,对方也不一定有档期。陈思雨的发小更夸张,当时在志愿填报机构花了两万多,这个价位意味着可以享受到更豪华的服务:会有两个报考老师,以及两个操作电脑的员工,服务于这一整个家庭。
陈磊成立志愿填报机构已经8年,一开始,他觉得这份工作只是弥补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差,后来,他才发觉不能止步于此。高考相关的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首先得“把游戏规则全部搞通、搞透”,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机构要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这块;第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决策模型,兴趣、擅长、城市、收入,优先级顺序怎么排?这样最后才不会为决策后悔,因为那是你自己想要的。
▲不少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结束前并不十分了解院校信息,考后亟需专业人士帮助。图 / 视觉中国
有一年,陈磊遇到一个分数只够上二本的女孩,成绩一般,家人希望女孩将来去小学或是幼儿园当个老师。但陈磊聊天发现,女孩很有爱心、有耐心,收养了5只流浪猫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喂猫和狗,还要带它们遛个弯。“这件事情她坚持了一个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