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略长,建议搭配红茶享用
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分析师
视金钱如路虎的章闰土
今天我准备来聊聊
日本的泡沫
不少人很喜欢研究日本,是因为总觉得日本当年泡沫破掉前,跟咱现在有点类似。
日本当年选择了自己刺破房地产泡沫;咱这些年也一直在搞「房住不炒」。
日本泡沫期的居民负债收入比是120%;我们去年也超过了这个水平(144.65%)。
日本在泡沫破掉后,通过基建托底经济;而咱在5月份的中央财经委第11次会议也提到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实没什么好慌的啦~
今天,我打算好好研究下日本当年昭和·平成泡沫破裂的始末,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好了——
Part 1
日本当年失去了什么?
繁荣和危机往往只有一泡沫之隔。
而日本当年失去的泡沫,超级无敌大。
1965~1974年是日本城镇化的繁荣期。
在那之后,日本经济增速下来了,政府开始把工作重点从「高速恢复与发展」转移到「平衡经济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等。
因为城镇化和重工业化进入尾声,日本就慢慢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往外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从外需挖掘潜力,把经济增长从「投资主导型」转成「出口主导型」。
日本当年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局:1985年,美国来了。
因为日元升值不利于出口,外需没了,GDP增速应声下跌。
日本政府明白必须让内需上来顶上,于是开始大放水,同时开放金融自由化,让国际热钱可以自由进出。
这就为后来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埋下了隐患。
还有一个加剧泡沫现象的因素是,1985年之后日本把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给转移出去了。
换句话说,日本狂印出来的钱没有太多地方可以投。
Anyway,当时社会还沉浸在失去出口利润的懵逼中,就恰好被一堆便宜的资金砸中。
于是,持有充裕资金的企业、个人为了追求快速的财富增值,投机几乎是不可避免地来了,泡沫越吹越大。
之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日本政府在1989年开始选择主动刺破泡沫。
企业和居民们的资产在泡沫被戳破后迅速贬值,但是要还的债务却没有缩水。
于是日本的企业和居民开始过上了全员还债的日子……
私人部门(企业和居民)不借钱了,经济数据自然也不大好看。
这时候,日本政府带着基建挺身而出,拯救GDP于水火之中。
最终,这轮基建刺激使得日本GDP增速逐渐回升。
但如果我们把分项拆出来看的话,会发现真正拉动GDP回归上升的,还得是私人部门(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
基建终究只是拉住GDP不要下坠而已。
很快啊,有意思的来了。
1996年经济好转之后,日本政府觉得已经走出危机了,于是开始收回有形的手、不再乱花钱了。
可是现实是,抽走政府的这部分拉动力之后,叠加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日本的经济直接下坠。
这说明日本经济并没有真的恢复,甚至可能有些风险被中央决策者给忽略掉了。
内部的风险,大概率就出在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可能还不上或已经逾期了的贷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