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困难的形状不同。
咱们的投机基本只在房地产上,而且面临旧经济和新经济在换茬时出现的断层,算是资产负债表出现结构性的损伤了。
这和日本当年整个表坏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关键是要让新经济的体量尽快壮大。
既然存在着这些相同和差异,那么问题就来了——
我们也会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吗?
Part 3
我们会重蹈覆辙吗?
首先我们先肯定,由政府用基建来补上社会的有效需求,确实是我们当前经济转型非走不可的路径,短期来看也是能托一把子经济的。
对比日本,我们大概率不会重蹈覆辙,只因我们拥有下面这几个优势——
优势1:较强的负债管控能力
我们面对房地产可能形成的金融风险,早已提出「房住不炒」进行主动管控,慢慢挤掉脓疮,而不是像日本那样把泡沫搞得贼大之后直接把泡沫戳破。
另外,我们用AMC(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银行坏账这套也玩得很溜了:想当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咱就成立了四家AMC来帮忙消化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想了解更多可以在公号回复「债转股」)。
所以就算出现极端情况,我们也有后手。
我们不会像日本那样留着僵尸企业祸害经济:早在2018年12月,发改委等11部门就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号回复「僵尸企业」)。
优势2: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公共部门要举债搞基建,需要咱们的地方政府去执行。
可是地方政府已经欠了不少钱了,更别提过往土地财政还积累了不少的隐性债务。
以前搞基建基本由政府掏钱,现在政府比较缺钱,于是基建也会通过其他方式——
政府可以跟公司合作(PPP模式),也可以通过基建REITs来。
之前我们也简单介绍过基建REITs,简单来说就是专门投资基建项目的基金,想想最近各种利好消息的吹风,这方面预计会是未来一个重点的化债手段(债转股)。
优势3:效用导向的基建重点
我们这波基建的重点是新基建和县域基建。
新基建正好为高新技术产业扩大规模打下基础,壮大新经济;县域基建则是进一步完成我们未走完的城镇化。
这些基建都是有实际用处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作为底层资产资本化之后(比如做成REITs产品之后)才有更大的投资价值。
照例一张图总结一下——
P.S.最近家里的狗子生病了,带它去看病。不看不知道,一看几千钞...突然想起前两年龙头们也在布局这块的生意。人医集采痛不欲生,宠物作为家庭的一份子,难道医疗生意要从这重新崛起了?找天给大家聊聊这个产业链不晓得你们会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小伙伴点个在看呗。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基建投资增速下滑;高新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地产调控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