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规范健康码管理:广西四川等地表态,学者建议从立法层面明确
近期,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杭州以“感叹号”代替行程卡“星号”功能并限制居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行为引起争议;此外,广西相关部门表示,始终“坚持广西健康码只用于疫情防控原则”,四川有关部门指出,本着“健康码仅用于疫情防控”的原则,在不能充分确保数据安全的状态下,不宜将数据对各单位机构进行授权使用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健康码的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刘德良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析指出,与技术突破相比,更关键的是要从立法层面规范健康码的使用。
防疫保障
6月29日15时,工信部宣布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相关通告称,为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疫情防控措施,防疫手段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我要保住份绿码”,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防疫健康码诞生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两年多来,已成为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
以杭州市为例,2020年2月11日起,杭州市民和拟入杭人员可自行在线申报“杭州健康码”,通过审核后,将产生一个颜色码。杭州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即显示绿码者,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杭州扫码通行;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期间连续申报打卡显示健康后转为绿码;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期间连续申报打卡健康后转为绿码。拟入杭人员,必须申领到“绿码”。
打开手机出示“健康码”,再点击授权手机号以提供个人行程,几乎成了人们出行时的惯性动作。公开数据显示,仅2020年,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次数超过240亿次,累计访问量超650亿次。
作为健康凭证的健康码诞生不久,记录过去14天内行程的通信行程卡也应运而生。通信行程卡的“星号”,也最大限度地把可能有感染风险的人员纳入防控视野。
南都记者注意到,为解决用户在多个页面切换的不便,浙江、江苏、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推出健康码、行程卡合二为一的举措。
作为首批在国内推出健康码的城市,今年4月21日,杭州市试点“四码一屏”,市民拿出手机扫一扫,新的页面内健康码、疫苗接种信息、核酸检测信息以及行程卡信息一目了然,免去来回切换的不便。
6月15日,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网站发布通知,优化“苏康码”界面一屏展示功能,其中增加了同屏展示行程卡,“最大化同屏展示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卡等四类信息,方便群众操作使用”。不久后,湖北健康码和通信行程卡也进行了数据融合。此外,据《青岛日报》消息,6月29日,青岛公交车实现健康码、场所码、乘车码“三码合一”,市民公交出行只需刷码一次,无需多次点击展示健康码及相关个人防疫信息。
争议现象
随着健康码、行程卡等功能的延伸和普及,一些存在争议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相关使用规范面临挑战。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讨论热潮,各大旅游平台的客票、酒店搜索量应声而涨,掀起“出游热”。
南都记者注意到,6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表长文,对我国新冠防控措施的新调整进行解读。吴尊友表示,取消“星号”标记,不会因此造成新冠传播风险的增加,对于促进人员流动、活跃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摘星”消息发出当天,就有网友指出,14天内去过上海、北京等地,到杭州扫场所码后,杭州健康码页面会出现一个红色的感叹号标志,并提示“您于14天内到访过疫情重点地区所在市”。杭州12345热线客服向南都记者证实,此事属实,并且这种情况下,市民不能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