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搞钱焦虑、睡不着觉、面容憔悴……疫情下,深圳老板涌入精神科
今年5月,深圳的抗疫灯光秀打出了这样几个字——保绿码,搞钱钱。但对于很多中小企业主来说,搞钱正变得越来越难。
疫情之后,这种物质层面上的难,正在转变为精神上的难。一个显著现象是,深圳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康宁医院”里,多出了许多中小企业主的身影。医院成立已42年,其精神心理科下,设立了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门诊,正好与这些前来医院寻求帮助的企业主们的症状相呼应——焦虑、抑郁、睡不着。
他们搭乘过时代的“电梯”。从农村出身一无所有,在过去的十数年的几波造富浪潮中一跃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进入富裕阶层。今年2月深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5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9%以上。毫无疑问,他们是深圳经济的毛细血管,更是活力之源。
在深圳,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它的常见病之一。40年来,深圳常住人口从31万增长至1343.8万人,增长42倍。同期,北上广人口增长只在1-2.5倍之间。在康宁医院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深圳市居民各类精神疾病加权终身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1.87%。而疫情放大了这种压力。
王永军,现任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精神病研究室主任。他今年50岁,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也是清华大学博士后。同时,他也是一位新深圳市民。他既享受深圳的开放、包容,也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压力。最近,他接诊了许多焦虑的老板们。
以下是深圳康宁医院王永军的讲述——
文 |常芳菲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栗子
返贫焦虑
近两年,来找我看焦虑的企业主越来越多,普遍都只有三四十岁。最近的患者里,有一位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他是很典型的一代深圳“移民”,40岁,人很内向、有涵养。经过十多年奋斗,积累了今天的财富,已经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
通过进一步沟通,发现他是典型的焦虑症,产生了一些躯体不适。和人聊天的时候声音都带着细颤,止不住发抖;坐下来不停换腿,不能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他也主诉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不能控制的担忧之中。
理智上他知道这些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不会出太大纰漏,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整天担心。这种难以控制的莫名担忧引发的坐立不安、肌肉颤抖,最后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在医学上叫“浮游性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其中一种表现。
而引发他焦虑的直接事件,是家人突然生病和公司长期的运营压力。
我记得还有一个焦虑比较严重的男性患者,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他50岁,潮汕人,整个家族都是做生意的,做进出口贸易。因为疫情、国际贸易的原因,他的生意一落千丈。他一坐下来就叹气,跟我说:“每个月公司财务赤字太厉害了。”
找到我的时候,这个患者整个人面容憔悴,满头大汗,两个黑眼圈非常明显。他一坐下就开始抠手指,说话的时候手和腿都在发抖。他主诉自己已经三四个月不能睡觉,靠每天吃3-4片氯硝西泮才能勉强维持睡眠、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
氯硝西泮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他晚上刚吃完的时候,断断续续勉强睡一小会儿。到了白天就会精神倦怠,打不起精神做事,浑身乏力。来看我,是因为受到焦虑困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他基本上无法正常应对工作,生意上的事情只能全部交给其他人处理。
他情绪极不稳定,烦躁易怒。状态好的时候,他精力旺盛、爱好社交、讲话滔滔不绝,对生意和生活会产生很多想法和计划,除了这些之外,患者还会变得易怒,到后期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对老婆使用暴力。状态差的时候,一段时间情绪变得极度抑郁,无所事事,所有的想法和计划都执行不下去,也不愿意去做。
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是焦虑症至少有四个要件,首先要看他是否与躯体疾病有关,很多种躯体疾病早期可以是焦虑,其次有没有具体的生活应激事件引发焦虑,第三评估患者的人格和性格基础,第四确定焦虑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