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支付河南1.26亿元生态补偿金一事备受关注。
在7月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宣布去年“对赌”结果,河南“赌”赢了山东,山东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2021年黄河上游的河南省和下游的山东省经协商达成一致,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下文简称《协议》)。
《协议》约定,跨两省交界的刘庄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补偿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
此外,如果断面3项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每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要给予河南100万补偿金;反之,每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要给予山东100万。
这意味着,这场“豪赌”的最高补偿金可以达到1亿元,不少网民把这场“约定”比喻为现实版的“鲁豫有约”。
最近,“对赌”协议实施满一年。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作为生态利益的受益方,向河南支付了1.2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
权责对等的“赌约”
黄河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分布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文化公园。图/图虫创意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面临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流域水质和各省区空气质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支流几乎均遭严重污染,干流总体中度污染。
山东与河南是黄河流域相邻的两个省份,作为相对下游省份,两省既深受其害,也出现了权责厘定不清现象。
“下游一边排污,一边将责任推给上游,指责上游来水太糟糕;上游同样一边排污,一边把水质责任再往上段推。一段推一段,反正都是上游的‘锅’。”有业内人士曾如此描述此情景。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极大。
为解决该问题,在各省区市的重要河流交界断面上,国家设立了“在线水质监控系统”,对每个断面设定考核目标。刘庄国控断面就是河南、山东两省的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
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四部门印发了《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要求遵循“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
之后,作为黄河流域最下游省份的山东主动对接河南,并于2021年5月与其签订黄河流域首份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对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索。
相比其他环保治理类型,河流水生态保护对于上下游地方之间的协作要求特别高。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谈判实现利益互补,从而协调和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鲁豫有约”版生态补偿协议的特别之处在于引入了“对赌协议”。它不只是单向约定生态保护的受益方要给保护方一定的补偿,还同时约定治理不达标的一方要给“受害方”对等补偿。
如此一来,生态补偿变得更公平,确保了双方权责对等,同时也强化了保护方的生态修复动力和积极性。
为了能“赌”赢这场协议,河南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定实施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严了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对黄河重点支流实施“一河一策”整治,实施了近百个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并在流域内率先完成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以蟒河为例,作为黄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它流经河南济源市、焦作市,于焦作市武陟县注入黄河。济源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蟒河出境断面南官庄水质2018年以前还是V类、劣V类,经过治理,现在已经能稳定达到Ⅳ类,部分水质指标能达到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