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追赶”新冠病毒,疫苗、抗体生产商如何应对BA.4/5?
另外,康希诺生物针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变异株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也于2022年4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已启动I期临床试验。
魏文胜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BA.4/5免疫逃逸的确非常厉害,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我们也在开发不同方案的疫苗,来应对快速变异的毒株。”他提到,圆因生物也在加紧IND申报。
王茜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的COVID-19疫苗以早期野生型刺突蛋白为靶标,旨在诱导保护性抗体。“虽然疫苗对现有的各种突变株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是效价却有所降低。对于未来的疫苗设计,以野生型及奥密克戎刺突蛋白为靶标的双价疫苗是一种选择,可以诱导具有交叉保护活性的抗体。”
广谱方案,能否扭转“被动挨打”局面?
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疫苗、抗体的开发人员均提到一个关键词——广谱。
姜世勃提到,当下COVID-19大流行下,广谱抗冠疫苗和药物可归为四类:第一类为“小广谱”,即针对SARS-CoV-2及其变异株(包括奥密克戎BA.4/5);第二类为“中广谱”,针对β冠状病毒B谱系,即除了SARS-CoV-2及其变异株,还包括SARS-CoV-1及其变异株和来自蝙蝠的SARS相关病毒(SARSr-CoV)等;第三类为“大广谱”,即包括整个β冠状病毒,在第二类的基础上,还囊括了MERS-CoV等;第四类则为“超广谱”,即所有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HCoVs)。
“现在很多研发团队和公司都在做‘小广谱’疫苗,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姜世勃表示,“等变异株出现后利用研发第一代新冠疫苗的技术平台,采用‘以变应变’的策略,可以快速地研发出针对变异株的新疫苗。但缺点是在新疫苗上市之前,又一个新的变异株开始流行了,造成疫苗研发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他同时再次强调,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是在毫无成功先例的条件下开展原创性的研究,的确具有很高的难度和较慢的速度。“但希望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尽早地支持相关的研究,尽快地研发出未来可用的‘大广谱’疫苗和药物,防控未来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BA.6、BA.7等),甚至新变种(如SARS-CoV-3)的流行。”
他举例提到,目前在中东地区,已有患者同时感染奥密克戎和MERS-CoV,“如果这两个病毒在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体内发生了重组,产生的新变种(如SARS-CoV-3)可能具有SARS-CoV-2那样的高传播力和MERS-CoV那样的高致死率,那将会导致另一场人类的灾难。”
王茜也表示,新冠病毒还在持续变异中,且自然界中的其他非典及新冠类似的病毒仍然具有潜在感染人类的可能。“以这些病毒的保守区域表位作为靶点,设计广谱疫苗具有很高的前景。”
就此问题,谢晓亮也谈到,“一种策略是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在政策层面加速疫苗更新换代,类似每年更新的流感疫苗。另一种更‘一劳永逸’的策略是通过人工设计抗原来制造不易被突变逃逸的、特异性激活强中和广谱抗体的β冠状病毒通用疫苗,以更好地应对新冠突变株和未来可能会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
对于后者,谢晓亮补充道,该思路难度很大,“需要我们对抗原的免疫原性非常了解,但这方面的基础科研目前还存在较大空白,我们通过对大量中和抗体的研究已经对抗原有了初步了解,成功的新冠通用疫苗问世还需等待较长的时间。”
实际上,早在2021年10月,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林发等人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即证明,为SARS-CoV-1感染的幸存者接种BNT162b2 mRNA疫苗后,诱导产生了有效的跨进化枝β冠状病毒B谱系中和抗体。这些抗体水平高且广谱,不仅可中和已知的关切变异株,而且可中和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且有可能导致人类感染的β冠状病毒B谱系病毒。
王林发等人认为,他们的观察结果表明了β冠状病毒B谱系疫苗策略的可行性。
而对于另一防疫工具中和抗体,“广谱”也是重要的方案。
谢晓亮表示,目前国外大部分批准使用的抗体药物相继被奥密克戎逃逸,而国内目前用于治疗的中和抗体也没有一个能对BA.4/5等新毒株保持足够中和活性的。“为了尽量避免这种逃逸现象,我们需要在实验室筛选出针对β冠状病毒B谱系的广谱中和抗体。这类抗体结合在抗原不易突变的位点上,并对现有所有新冠病毒突变株和多数相关的β冠状病毒都有强效中和能力,更难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