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藏着一个隐秘生意
教职工、中国高校、东南亚高校赢了,国家却输了。
正解局出品
最近,湖南邵阳学院花19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引发社会关注。
邵阳学院为什么要引进菲律宾博士?
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生意?
7月7日,邵阳学院人事处在学校网站发布了《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
公示显示,邵阳学院拟引进23名博士。
每位博士引进费35万元,科研启动费15万元,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元,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元,每位博士的引进花费共计84.4万元,总计费用1900多万元。
网友关注的不是给予这批博士的待遇,而是他们的出身。
这批博士,清一色地毕业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
亚当森大学是个什么水平的大学?
查询国际通行的4大世界大学排行榜,除了QS排行榜,其他3大榜单查不到亚当森大学。
其中,QS大学排行榜中,亚当森大学2021年在亚洲排名第601,2022年在亚洲排名第651。
QS大学排行榜里亚当森大学的排名
在亚洲都能排到600多名,亚当森大学的水平,可见不咋地。
更让人好奇的是,除一位音乐舞蹈学院的副教授备注为“校外引进”外,其余22名博士备注均为“毕业返校”。
这批所谓的“毕业返校”博士,原来本就是邵阳学院的教职工,在亚当森大学读书拿到博士学位后,再返校工作。
类似的操作,邵阳学院并非第一次。
早在2019年6月6日,邵阳学院曾发布《关于招聘硕士赴邵阳学院外方合作高校攻读博士的通告》,规定招聘20名硕士到校外方合作高校(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攻读博士。
公告内容
从招聘条件上看,邵阳学院的教职工自然可以报考,亦或可以说,是为教职工量身定制的。
所以说,邵阳学院这次花1900多万引进菲律宾博士,与其说是人才引进,不如说是定向委培。
那么问题来了,邵阳学院为何要与菲律宾高校合作?
与菲律宾高校合作,也是迫不得已。
在中国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教职工中的博士配比,是一个重要指标。
无论是专科升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还是申请硕博点,都要看这个数据。
为了往上“更进一步”,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刷高数据。
途径,不外乎两种:
一是对外招聘。
虽然现在读博的人越来越多,但博士毕业生在中国依然是稀缺资源。
邵阳学院的地理位置、学校层次都不占优,招聘博士生特别是优秀博士生还是有难度的。
2011-2021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情况
对外招聘招不来,还有另一条路:自主培养,即鼓励自家的教职工读博。
这条路,难度也不小。
因为现在的博士招生,基本上都是全日制,需要脱产学习,且名额有限,入学竞争很激烈。
即便是入学了,读博周期也很长,3年毕业的极少,4年毕业的算厉害了,5年才是平均水平。搞不好,还有无法顺利毕业的风险。
这么一看,无论是对外招聘,还是自主培养,难度都不小。
国内难度大,很多高校就将目光投向了国外:
能不能去国外拿博士学位?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阳澄湖大闸蟹当然好,但价格昂贵,数量有限,那就把螃蟹送到阳澄湖的池塘里洗个澡,再运回来,价格也能卖得与阳澄湖大闸蟹差不多。
这种“洗澡蟹”的关键,是要选一处好“池塘”,至少要符合两个标准:
一是要合规,外国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至少得国家教育部认可。
二是要简单,入学门槛要低,拿文凭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如果两三年就能毕业拿文凭,就更好了。
按照这两个标准筛选,欧美名校首先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