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藏着一个隐秘生意
这些大学有着严格的招生程序和培养标准,不可能轻易放水。
最后,东南亚国家的高校,走入中国高校的视线。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与东南亚高校开办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相关项目
在宣传材料中,某些项目赤裸裸地写道,“提供一条教师晋升讲师和高级讲师获取博士学位的快速途径。”
宣传材料
为了提高吸引力,某些项目还提供中文辅助教学、寒暑假上课或者网络授课。
宣传材料
说得直接点,外语很差也没关系,坐在家里,也能拿到博士学位。
东南亚高校这么卖力,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有些学校每名学生的培养费,3年共需10万元左右。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基本上都是线上授课,高校培养的成本很低了,收益颇丰。
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的博士学费标准
因此,包括菲律宾等不少东南亚国家,瞄准国内高校教师学历提升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招徕生源。
一套培训下来,教职工拿到了学位,中国高校提高了博士率,东南亚高校赚到了学费。
可谓,一举三赢。
教职工、中国高校、东南亚高校赢了,国家却输了。
一是浪费了教育经费,无益于教学提升。
像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水平本来就不高。
再加上极宽的入学门槛和毕业要求,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水平可想而知。
恐怕只是空有一纸文凭罢了。
学校引进这样的人才,不仅浪费了教育经费,也无益于提高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是方便不法分子钻空子。
这种定向委培的方式,是很容易钻空子的。
某些关系户,完全可以凭借硕士学历入职高校,然后再通过定向委培的方式,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被引进的“人才”。
这条“后门”一旦打开,某些高校甚至会有意拒绝优秀的博士生,空下“萝卜坑”,留给关系户。
三是破坏了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读博不容易,国内重点高校读博一般4年才能毕业,欧美地区可能还要5年,科研压力极大。
反观这些海外博士,论文不需要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者SCI期刊,2年即可毕业。
这对通过正常途径考取、修得学位的博士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伤害。
所以说,当下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应该予以规范。
这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引导:
一方面,要收紧国外院校的学历学位认证,避免一些低水平的大学混迹其中。
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位列加强审查之列
另一方面,要优化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
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分类管理,特色发展。
特别是要摒弃包括数人头、重学历在内的量化、简化考核思维,更加关注教学质量。
像邵阳学院这样的应用型大学,一味地要求提高师资的博士比例,没有必要,也不切实际。
当高校无法正常完成指标,那只好“投机取巧”了。
引进菲律宾博士,便是如此。
高校还是要回归教育,不能沦为刷数据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