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破产”怪象:有人排队两三天为加油,有人狂扫劳力士
巨大差价让很多人在排队几天加完油后转手就卖到了黑市。
“为什么不骑自行车?”这是很多国内网友的疑问。殊不知,此时的斯里兰卡,自行车已经是一个奢侈品。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当地的自行车、三轮车也需要进口。据多位华人介绍,一辆在国内卖两三百块钱的自行车,在斯里兰卡会卖到人民币一千五百元。而那些仅在车架上装一块电池的简易电瓶车,售价更是高达五六千元,约30万卢比,这几乎是很多当地人半年的薪水。
2/5的家庭吃不饱
相比于加油来说,吃饭、治病是更加急迫的事情。
据多位当地华人介绍,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当地人往往会在收到工资后进行规划,多少钱用于餐饮,多少钱用于服装,多少钱用于教育。根据“斯里兰卡投资指南”,在斯里兰卡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的占比最大,达到31.2%。
如今,在食物紧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斯里兰卡甚至出现了饥饿的现象。
7月6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人口约2100万的斯里兰卡,每10户家庭就有3户面临着粮食不安全状况,涉及人口达到626万,其中6.56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
而6月中旬,WFP估算的数字还只是500万。
根据报告,在接受评估的家庭中,有61%已频繁采用以食物为基础的应对策略,比如,吃不太受欢迎和营养较差的食物,以及减少食量,这造成2/5的家庭没有摄入足够的饮食。
曾有当地华人统计过,经济危机前,在首都科伦坡,一个三口之家每天的生活成本约800卢比(斯里兰卡货币),相当于25块人民币,如今可能需要2500卢比。而根据“斯里兰卡投资指南”,占人口大多数的“日薪工作者”平均日薪仅1400卢比左右。
这也意味着,这些人的收入已经不足以支付一家人的生活费用。
在这个热带国家,大米是他们的主食。经济危机之前,他们可以自给自足,并不依赖进口,但始于2021年4月的农业改革打破了这种平衡。
当时,时任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发布禁令,要求全面禁止进口和使用合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要将斯里兰卡打造成“全球第一个拥有100%有机农业的国家”。
根据新华社今年6月的报道,这项政策推行后,由于肥料不足,不少农民放弃了耕作农田,直接导致该国的水稻减产了50%。今年5月,斯里兰卡政府又表示,由于化肥短缺,从5月到8月,水稻种植无法正常进行,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此前,斯里兰卡政府还斥资4亿多美元去国际市场上进口大米,一方面推高了国内大米的价格,另一方面也让几乎枯竭的外汇储备雪上加霜。
除粮食、石油紧缺之外,一些必须的药品也面临断供的危险。
根据“斯里兰卡投资指南”,医药制品是斯里兰口第7大进口商品。今年5月16日,刚被任命为总理维克勒马辛哈对外表示,由于4个月没有向药品、医疗设备和患者食品的供应商支付费用,斯里兰卡国家制药公司已被供应商拉进了黑名单,医疗部门已经无法供应多种基础药物,尤其是心脏病药物和狂犬疫苗。
狂买劳力士和LV的外国人
“安全吗?”“打仗了吗?”“还能出门吗?”当斯里兰卡“破产”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李康(化名)收到了不少国内朋友的问候。
8年前,他被公司外派到斯里兰卡,不过,和很多“外国人”一样,他觉得这个国家时下的动荡相对温和。很早之前,他就接到公司的通知,要求囤积三个月的粮食,如今还没有吃完,而公司储备的食物、汽油,也让他觉得很踏实。
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危机时,很多外国人却因为手中持有的外汇,在市场交易中变得强势。
根据一些汇率交易平台的统计,从今年三月开始,美元对斯里兰卡卢比的汇率增长了1.6倍,此前1美元可以兑换200卢比,如今可以兑换360卢比。
陈柏林的运气就比较好,3月份,看着油价的不断上涨,他担心货币会贬值,就将手里的几百万卢比换成了人民币,还将汽车给处理掉,只留下一辆摩托车代步。
没过几天,卢比就开始大跳水,这让他少亏掉几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