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62种“新冠后遗症”,是真病还是心病?
而根据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的跟访,2年后,金银潭医院出院的病人中,依然有55%的康复者具有一种及以上长新冠症状。
在长新冠感染者们的叙述中,这些症状被具体为易疲倦、出现幻觉、“脑雾”、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呼吸不畅......在前述的英国200万经历了长新冠症状的既往感染者中,超一半(56%)人正在为“易疲劳”所困,而有140万人则认为长新冠对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张玉蛟教授看来,确实需要关注“一些有基础病的老年感染者或住院病人中是否会出现心肺损伤”,但这部分人群只占5-10%的住院人群中的30%,在他周围经历过新冠感染的家人、医生、病人中,只有部分中老年癌症感染者会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
因而,张玉蛟提到:摆在流行病学家和医生面前的,是如何真正找到新冠后遗症,尤其是严重后遗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看来,即便是病理性的后遗症也很难预测。
在他看来,一些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病理症状也许会出现,“免疫反应本来就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他以身边的一位咳嗽了很长时间的同事为例解释道,“可能是免疫系统反应过程中伤到了机体的呼吸道”,但如果出现咳嗽症状,也无须紧张,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而对于急性感染期后的“长症状”阶段,他认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病去如抽丝”,总要有个反应、恢复阶段。
但对于大规模、集体性的疲倦、群体性应激反应与日益衰弱的社会神经,医学专家们很难将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与病毒的某种机制严谨地相对应起来,而只能理解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宏观现象”。
但这不是新冠的专属,而是传染病大流行的必经阶段。
在一篇《柳叶刀》的社论中提到,在1889-1892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中,也有一段长达数年的社会消化期。与“长新冠”相似,它的后遗症包括神经衰弱、“虚脱”、焦虑、妄想……这些记录者既包括媒体、作家,也包括医学专家,是一场和今天极其相似的社会反应阶段。
甚至到了1890年代中后期,英国人开始将上升的自杀率、“无法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法解释的慢性病以及诸多未解的社会问题统统都归咎俄罗斯流感的流行。
身处社会漩涡中的个人很难完全诉诸理性,但张洪涛观察到,“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感染后居家也能拿工资,因此不想复工”,而另一位专家坦言,“很难区分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与新冠的关系,这些普遍的焦虑和抑郁不一定与新冠直接相关,或许与新冠流行已达三年的社会状态有关”。
疾病的后遗症终将消失,但传染病的流行与这个时代的社会病症正不断发生着关联和互动,并将封存成这个时代的记忆。
严雨程、于焕焕|撰稿
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